本港訊 (吳興文)黎平是一塊紅色的土地,紅軍三次進入黎平,是中央紅軍長征西進貴州的第一城。在黎平古城翹街,中央政治局召開了紅軍長征途中第一次重要的政治局會議。紅軍在黎平留下的歷史遺跡、革命文物和所展現出來的紅軍長征精神、黎平會議精神構成了黎平紅色旅游的品牌,《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印發后,黎平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紅色旅游發展工作,啟動紅色旅游發展工程,整合歷史文化、民族文化、自然風光等旅游資源優勢,黎平紅色旅游迅猛發展。
制定發展規劃。編制了《黎平縣紅色旅游景區建設方案》、《黎平縣旅游資源保護開發管理暫行辦法》等,為紅色旅游的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黎平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確定按照“依托三大資源,建成四個景區,推出一條黃金線,培育三條延伸線,保護四條外環線”的旅游發展思路,突出打造黎平會議、侗族大歌、肇興侗寨三個品牌,科學規劃,營造全縣點、線、面一體的以紅色文化為核心的多元文化旅游景區網絡。完成了翹街古城保護性規劃,規劃設計正陽橋—東門古城垣—東門坡頭—黎平會議會址—兩湖會館—小巷古民居—紅軍廣場—南門古城垣—南泉山—革命烈士陵園等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有力地推動了紅色旅游的發展。紅色旅游的迅速升溫促進了全縣旅游的發展。2008年,共接待海內外游客85萬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1萬人次),同比增長15.6%,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69億元,同比增長16.4%,相當于全縣GDP的10%。
打造紅色翹街。緊抓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和國家發展紅色旅游的契機,多方籌集資金,加快翹街景區建設。先后累計投入1000余萬元,維修保護了以黎平會議會址為核心,包括毛澤東住處、中央紅軍教導師住處、中央紅軍干部休養連住處、福音堂等的紅色旅游景點,完善了旅游步道、旅游停車場等基礎設施,實施“三線下埋”和臨街立面整治等。基本還原了貴州省歷史文化名城—古城翹街的本來面貌,對于保護古城翹街,打造紅色翹街景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隨著媒體對長征歷史的宣傳推廣,黎平會議會址逐漸成為全國的旅游熱點。她先后獲得“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第三批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等多項殊榮,自2008年3月免費開放以來,截止2009年3月共接待游客26.8萬人次,其中青少年學生占總人數的29.1%,約7.8萬人次。黎平成為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上(貴陽-凱里-鎮遠-黎平-通道-桂林)的重要鏈接點,“黎平革命烈士陵園”被國務院授予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
建設精品工程。黎平縣搶抓建國60周年和黎平會議召開75周年契機,在黎平古城翹街啟動黎平會議紀念館建設工程等12個項目。黎平會議紀念館的建設得到了中宣部、中央黨史研究室等中央部委,成都軍區和貴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全國著名長征史專家徐占權等人的鼎立相助。通過科學規劃、精心策劃、整體打造,圍繞“一街一城一館”的建設目標,翹街景區被建設成為以黎平會議會址和黎平會議紀館為中心,以翹街-東門街、雙井-大井-后街為縱橫軸線,以紅軍廣場、紀念館廣場、東門廣場為節點的紅色旅游勝地,充分發揮紅色旅游吸引力量。
加強旅游宣傳。充分利用報紙、電視、電臺、網絡等媒體,建立紅色旅游宣傳陣地,加大宣傳力度,為發展紅色旅游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積極組織有關專家、學者,對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深挖,編寫紅色旅游解說詞、宣傳資料、圖書等,不斷優化紅色旅游文化產品。通過開展黎平會議學術研討會、邀請媒體采訪報道等宣傳促銷手段,進一步挖掘整理紅色旅游資源,廣泛宣傳黎平會議在黨史、軍史、革命史上的重大意義,使黎平會議在省內外的知名度大大提高。1986年,時任中共貴州省委書記,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同志參觀了黎平會議會址,并出席黎平會議學術研討會,作了重要講話;2006年,羅東進中將、彭剛少將等開國元勛之子“情系長征路”走進黎平侗鄉體驗父輩艱辛,緬懷光輝歷程;2007年4月和2008年10月,成都軍區政委張海陽中將、成都軍區副司令員范曉光中將蒞臨黎平侗鄉視察,參觀了黎平會議會址,關注老區發展;央視“我的長征”欄目組及浙江、廣東、重慶、廣西等新聞媒體“重走長征路”,采訪報道了黎平。2007年,中央軍委初定黎平縣高屯鎮八舟村作為軍民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聯系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