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縣楊柳塘鎮的苗族同胞在祈雨祭祀現場跳蘆笙舞。磨桂賓 攝
新華網訊 3月10日,為期三天的施秉縣苗族巴梭蘆笙會暨第三屆“刻道”文化節在楊柳塘鎮隆重舉行。來自四面八方的近萬名苗族同胞參加了這一盛會。
楊柳塘地區的苗語稱為“巴梭”,是由二十多個苗族寨子組成。每年古歷二月的午日(兩個午日取后午,三個午日取中午)都要舉行隆重的蘆笙會。活動期間,當地的苗族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匯集到巴梭中心地帶屯上和老寨自然寨舉行吹蘆笙等活動。活動內容有祭祀祈雨、吹奏蘆笙、跳蘆笙舞、斗雞、斗畫眉、斗牛、賽馬、籃球等傳統民間節目。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刻道”就主要流傳于巴梭地區,因此楊柳塘鎮又被譽為“刻道”之鄉。為傳承和發展“刻道”文化,該鎮于2010年開始把“刻道”文化展示融入到傳統的巴梭二月蘆笙會之中,使蘆笙會更具魅力和影響力。“刻道”即“刻木”,漢譯為《苗族開親歌》。因其主要內容刻于一尺長的圓形竹木之上,歌師們持棒而歌,因而有此稱謂。這根古老神秘的苗族歌棒,以其獨特的符號,將苗族古歌中歷史最長、規模最大、流傳最廣、有一萬多行歌詞的《苗族開親歌》記錄其上。它是苗族至今惟一保留的一種古老的刻木記事符號。2006年6月,苗族“刻道”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