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關鍵詞:
黔東南州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主要體現為原始的自然生態、原生的民族文化、原貌的歷史遺存有機結合,構成了黔東南州旅游資源的唯一性、神秘性、多樣性、不可替代性、群眾參與性等“五性”特點。黔東南同西藏一起成為亞州兩個被世界鄉土文化保護基金會授予的全球18個生態文化保護圈之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世界十大“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旅游目的地首選地之一,被譽為“人類疲憊心靈棲息的家園”、“迷人的民族文化生態博物館”。
鄉村旅游的春天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貴州省東南部,為云貴高原東南邊緣苗嶺山脈向湘桂丘陵過渡地帶,南鄰廣西桂林、柳州,東接湖南懷化、張家界,西部與本省都勻、荔波相接,北部為古城遵義和銅仁地區,總面積3.03萬平方公里,占貴州省總面積的17.3%,世居著苗、侗、漢、布依、壯、水、瑤、土家等33個民族,待認同民族兩個,總人口438.5萬。少數民族人口353.4萬人,占總人口的80.6%,是全國民族自治州中總人口和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其中苗族180.53萬,侗族138.9萬,分別占全國苗族侗族總人口的20%和42%,是全國苗族侗族最多和最大的聚居區,被譽為“世界苗族侗族文化遺產保留核心地”。
黔東南州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主要體現為原始的自然生態、原生的民族文化、原貌的歷史遺存有機結合,構成了黔東南州旅游資源的唯一性、神秘性、多樣性、不可替代性、群眾參與性等“五性”特點。黔東南同西藏一起成為亞州兩個被世界鄉土文化保護基金會授予的全球18個生態文化保護圈之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世界十大“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旅游目的地首選地之一,被譽為“人類疲憊心靈棲息的家園”、“迷人的民族文化生態博物館”。
世界旅游組織秘書長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先生稱他2002年的黔東南之行是他“一生中最難忘、最榮幸的一次體驗,黔東南這個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將成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勝地”。
但由于諸多因素的制約,黔東南經濟相對落后,導致了全州16個縣(市)近40萬貧困人口尚未脫貧,為解決這一嚴峻的問題,州委、州政府通過深入調查研究,作出了建設民族文化與生態旅游大州的決定。
鑒于全州農民百姓自我發展能力很弱,與全國農民人均收入水平相比較,仍然處于較低水平的狀況,黔東南州把小康建設的重點和難點放在了農村農村,特別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因此,州州政府明確提出了以鄉村旅游為依托的生態旅游與文化旅游的發展思路,并把它視為必然選擇和必由之路。
在開發中,州委、州政府把發展鄉村旅游成為旅游扶貧的重點,推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開展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體驗”等項目,把握好旅游六大要素,充分發揮旅游扶貧的功能,有很多村寨的村民開辦鄉村旅游實現了增收。到2006年,全州開展經營性活動的鄉村旅游點有43個,接待國內外游客475萬人次,旅游直接收入34億元,其中,接待海外游客4.2萬人次,旅游創匯1134萬美元。直接就業人員18270人。如凱里的南花、雷山的郎德、從江的岜沙、小黃、銀壇,黎平縣的肇興、地捫,榕江車江、丹寨的石橋等都是鄉村旅游的成功范例。
肇興侗寨位于黎平縣南部,距縣城68公里,是全國最大的侗寨,寨內有五座鼓樓、五座花橋、五座戲臺,被譽為“侗鄉第一寨”。2003年肇興侗寨被文化部列為全國首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試點單位,2005年被《國家地理雜志》等30多家媒體評為“全國最美的鄉村古鎮”,2006年被國家列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被國家旅游局《時尚旅游》和美國《國家地理旅行者》編輯作者團隊推薦為2007年全球33處“最具誘惑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特別是黎平機場通航后,進入肇興旅游的海內外游客逐年增多,游客人數由2000年的4.2萬人增加到2006年的12萬人,年均增長18.2%;其中海外游客由0.26萬人增加至2.9萬人次,年均增長50%;實現旅游綜合收入由2000年的733萬元增加到2006年的2000萬元,年均增長19.4%。2006年參與旅游經營服務農戶230戶430多人,旅游直接從業人員年均收入達8000元以上。全寨年人均純收入3500元,比全縣年人均純收入1822元高1678元,群眾從事旅游業的熱情高漲。
現肇興侗寨共有旅游接待賓館、飯店、招待所24家,床位512張,其中達準三星級賓館標準床位138張,上檔次的民居接待床位210張,能滿足日接待游客500人次的需要;有酒吧6家、旅游工藝品店28家。涌現出了象陸新風這樣典型的旅游接待專業戶。他通過創辦《肇興之窗》網站宣傳肇興旅游資源,聯系海內外游客,開辦“露露旅館”從事民居接待,年均純收入8萬元以上,走上了脫貧致之路。
坐落在巴拉河畔的南花村,2006年,僅憑每場收費500元的接待表演,收入達42萬元。另外“ 農家樂”、賣工藝品、土特產等其他收入150多萬元。全村171戶戶均收入近萬元。
石橋位于丹寨縣北部,四面群山環繞,山青水秀,景色宜人,沅江上游的一條支流南皋河流經村旁,充足的水利資源為造紙生產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全村共有247戶,1149人,目前從事白皮紙生產的有37戶。是全省乃至全國古法造紙工序、工具保存得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地方。
石橋村利用資源優勢辦起了鄉村旅游, 2006年全村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3萬多人次,其中境外游客5124人次,創旅游收入41萬元。石橋鄉村旅游有了一定的發展,老百姓嘗到了鄉村旅游帶來的甜頭。2005年全村造紙戶平均每戶每年收入達2萬元(造紙收入1.5萬元、旅游收入0.5萬元),全村總收入186.5萬元,均收入超過1600元。旅游從業人員95人,人均收入2863元。
地捫位于黎平西部,距黎平縣城48公里。是侗戲鼻祖吳文彩的故鄉。地捫是黎平縣第二大侗寨,轄15.48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人,侗族人口占93%,寨內有5大房族,分別叫寅寨、得面、臘模、寨母和為寨。原寨中有5座鼓樓,5座花橋,現僅保存了3座鼓樓和3座花橋。該寨鼓樓為“千三”之根,建寨之源。
茅貢鄉充分利用自身獨特的民族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并以之帶動全鄉的經濟的發展。從2002年開始,投入國債旅游資金80余萬元,修建了地捫戲臺、旅游公廁、表演場等工程,完成了旅游步道3公里。2004年,香港明德集團啟動了地捫“文化保護和生態旅游”示范區,投資100多萬元完成了地捫總體建設規劃和社區文化研究中心首期工程,建成了地捫侗族人文生態博物館、生態旅館、60米侗族文化長廊工程。2006年共接待游客3萬余人,實現旅游收入500余萬元。帶動服務人員、民族風情表演隊伍等旅游直接從業人員23人,人均年收入達5000元。帶動旅游工藝品生產、加工等,旅游間接從業人員近200人,人均年收入增長1200元。同時也帶動了全鄉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發展。通過開展鄉村旅游開發,有效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從以上幾個點鄉村旅游的發展,對當地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一是示范性帶動性增強,發展鄉村旅游的意識增強,村民主動參與的自覺性增強;二是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農村“兩個文明”的發展;三是改變了農村產業結構,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四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維護了社會穩定;五是促進了農民增收,扶貧功能明顯;六是民間文化、民族文化、生態環境等得到了進一步的保護。這些證明了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是一條富民興州的好路子。
目前,多數鄉村旅游點進入了二次開發階段,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定會再顯勃勃生機。
相關閱讀:
鄉村旅游:讓黔東南25000個家庭脫貧致富
黔東南州旅游資源豐富,主要體現為原始的自然生態、原生的民族文化、原貌的歷史遺存有機結合,構成了黔東南州旅游資源的唯一性、神秘性、多樣性、不可替代性、群眾參與性等“五性”特點。
多年來,黔東南州艱苦探索,終于找到了依托資源,發展旅游這一符合州情路子,并提出了“生態立州”、“旅游活州”的發展思路,亮出了“原生態旅游”的牌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追求人類旅游事業的最高境界。
發展思路不斷被引向深入,黔東南州鄉村旅游顯現了巨大生機。“十五”期間,全州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056.35萬人次,旅游收入42.45億元,年均增長率均高于全省平均增長水平。今年“十一”黃金周,黔東南州共接待游客116.0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3.26億萬,實現了黔東南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突破。到目前,全州直接從事旅游的人數達到了10萬人,已有25000多戶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實現了脫貧致富。
南花苗寨陳玲的故事
走進凱里市南花村,出售民族工藝品的攤販們隨處可見。這在今天,也不是什么希奇事,但是,在10年前,要有這樣的市場勇氣是要經歷一番思想斗爭的,在這方面,南花村的婦女主任陳玲很有發言權。
今年37歲的陳玲的娘家在雷山縣朗德上寨,在80年代,朗德上寨就是享譽省內外的民族風情旅游村寨了。陳玲生在這里,長在這里,種種民族文化,在她的心里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讓她成為了本民族文化的傳承人之一。
而且她生得逢時,親歷了朗德民族風情旅游的起步與發展。那時候,她因能歌善舞,是村里歌舞表演的主要演員。閑暇之余,她還拿著竹籃,裝著民族工藝品向游客出售。民族文化豐富了她,增加了她的內涵,初步形成起來的市場開拓了她的視野,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滋潤了。和許許多多的姐妹一樣,陳玲在老家賺到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
但是,自從1994年出嫁到凱里市南花村之后,陳玲的優越感就沒有了,日子過得很困難。那時候,南花還沒有搞旅游開發,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著祖宗留下來的生活方式。此外,陳玲的夫家經濟條件差,每年的收入就是不夠全家人吃一年的大米,再沒有其他經濟來源。陳玲因此經常到朗德娘家去要錢用。
那時外出打工是時尚,陳玲后來也選擇了這條路,但日子沒有因此發生改變。1997年,春風拂面,南花被列為了凱里市民族風情旅游點。陳玲想到了在老家時候的做法,她感覺到了脫胎換骨的清爽。
她組織當地婦女和姑娘們成立了南花村第一支歌舞隊,為游客們唱歌跳舞,展示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陳玲因此被選為了婦女主任。空閑時,她在家里自制一些民族工藝品,拿出來賣給游客。
“現在看來,這是很正常的生意活動,但是在10年前,我們害怕被上級領導批評,只能偷著來。”陳玲說,不過,這種方式帶動了不少人,讓大家都有了些收入,逐漸演變成了南花村一道亮麗的風景。
陳玲就是這樣結束去娘家要錢用的歷史的。她每年都有8000元左右的收入,F在,在南花村銷售工藝品的攤販比以前增多了,像陳玲這樣的“開山之人”的生意也受到了影響,但她仍然是從容面對,因為她對待游客的真誠和心情的心永遠不會變。
(王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