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
“生活就像一場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看那連綿的高山,串珠式的平壩,深切的峽谷,高海拔的冰川,每一樣都能滿足我們對旅行生活的想象。在此,生活家小編特地為想出游的你準備了生活家出游指南,邊玩邊享受探險的刺激,背起包去體驗在路上的感覺吧!
丹寨不是寨,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個縣,幾次路過這里都沒留下什么印象,感覺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縣城而已。直到再次途經時恰逢這里的街市開集,我們不由得停車加入趕集的隊伍。
丹寨的集市除了通常的農產品和小商品外,傳統服飾的賣場也頗具規模,從織具到銀飾、木梳,從紗線、染料到土布、成衣,從紋樣到繡片到素布、蠟染……無所不有,各自占據著市場的一個角落。集市是一塊磁鐵,吸引了各色人等,八寨苗、錦雞苗、白領苗、清江苗、南皋苗、水族婦女匯成熙熙攘攘的人流,各態服飾讓丹寨平添魅力,最為常見的是占丹寨苗族人口一半的八寨苗,她們頭包青色頭帕、用蝴蝶銀簪別緊,穿“凸”形右襟上衣,背后搭著一個青布或蠟染的深筒布袋。
但就像平日的丹寨貌不驚人一樣,趕集的婦女穿著的日常裝束也是潔凈、別致,樸素,少有刺繡、蠟染等裝飾。除了婦女蠟染布袋上的雙鳥戲蝶圖、錦雞苗婦女臀部懸垂的稀疏花帶(象征鳥的尾羽),鳥圖騰并不豐富。我發現蝴蝶也是當地苗族的圖騰,花包上、脖頸上、裙子上都有蝴蝶鮮花相伴,每個八寨苗婦女的青色頭巾上更是都別著蝴蝶銀簪,這是更女性化、日常化的圖桉。而鳥圖騰更多地出現在節日盛裝上,平時不容易看到,這讓我失望。好在市場外圍,我發現了吳敏的民族服飾店,后來又去了鳥籠之鄉卡拉、蠟染之鄉排倒、排莫村、錦雞舞之鄉麻鳥……鳥圖騰部落的輪廓漸漸清晰。
丹寨
盛裝羽裙 卡拉
吳敏的老家就在卡拉,她的服飾店開在集市上顯眼的位置,服飾店里掛著百鳥衣、錦雞衣和蠟染衣,產品并不算多,但一看就是做工精致、遵循傳統那種。我們到時,她正和朋友楊曉燕坐在店堂中間的大繃架前低頭刺繡。吳敏的老家在距丹寨縣城不遠的“鳥籠之鄉”卡拉村,她是個外表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八寨苗女子。不過她的名片上卻赫然寫著“丹寨縣敏納民族服裝廠廠長、北京敏納通達貨運公司總經理”的稱號,店鋪門口停著她的紅色跑車。據她說,在北京還買了車和房子,生意好時會像空中飛人一樣穿梭于北京和貴州兩地。
在店里,她穿著標準的八寨苗生活裝,旁邊的模特身上則穿著她縫制的八寨苗節日裝,生活裝非常清澹,節日裝則是五彩斑斕,問吳敏價錢,“25000元!”她的回答讓我大吃一驚,不由得在吳敏指點下對這服裝刮目細看。施洞苗服以刺繡精細著稱,而八寨苗盛裝則以工藝復雜為特色,蠟染、織錦、刺繡、挑花、拼布、編線繡、裁錦繡……以不同的工藝完成不同的繡片,再將約40副的繡片鑲接在土布衣服上而成,繡片完全覆蓋了衣服本身的材質。最打眼的就是領口、襟口上的鳥紋,采用“蠶絲繡”工藝。
吳敏說,這件衣服的材料地道、工藝繁復且費時費工,因為華貴,在過去也只是貴族和大戶人家才穿得起,現在也是奢侈品,一個寨子可能都沒有一件這樣的衣服,現今卡拉村內已經無人會做這樣傳統的盛裝了。現在當地老百姓多改穿以團花彩緞為面料、配銀紐扣的右衽短衣,或者是上述盛裝的降級版,吳敏拿出這樣一件,售價800元。在八寨苗的盛裝上,鳥圖騰只是花邊式的點綴,而在丹寨縣雅灰鄉送隴、排路、榕江縣擺貝等寨的“百鳥衣”上,鳥圖騰那就異彩紛呈、登峰造極了。地道的百鳥衣在民間已經鮮見或變味——我去過著名的擺貝苗寨,失望而歸。沒想到吳敏的店里卻掛著這么一件,這是一種類似長袍的無領對襟罩衣,呈“T”字形,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邊是花衣,下邊是連綴在衣擺上的花帶羽毛裙,以土布為底。背后的圖桉最為精美,以一條盤旋的蛇龍為軸心,外圍環繞著三層鳥,或站立,或飛翔,圖式古樸,千姿百態,別致傳神。我數了數,共云集了28只鳥,算下來整件衣服上的鳥差不多有100只,加上衣擺的花帶尾端垂墜著的一束束白色雞毛(過去用五彩斑斕的百鳥尾羽做成),這實在是一件地道的百鳥羽衣。舊時,百鳥衣是男性祭師在祭祀、跳蘆笙舞等儀式上的專用服,讓百鳥云集于一身,因為苗人認為鳥能帶來神奇的力量。
服飾上的鳥寄托著苗族的精神信仰,鳥籠中的鳥則愉悅了苗族人的日常生活。行走在都柳江流域,最能直接體現苗族對鳥的感情的畫面就是提著鳥籠上山的男人、房檐下懸掛的鳥籠,苗人有玩鳥賞鳥的嗜好,而吳敏的老家卡拉村則是著名的“鳥籠之鄉”。
卡拉緊鄰丹寨縣城,穿過一片寬闊的水面,拐個彎進村,很快就看見了堆滿鳥籠的苗家院落。普通的鳥籠不足為奇,最吸引眼球的是巧手編制的精品級鳥籠,以楠竹、金竹、雷竹等為原材料,籠體為圓形,頂部鑲有木質或玻璃圓珠,穿以銅質弧形連環掛鉤;籠門左右竹枋上刻著鯤鵬展翅、孔雀開屏、飛鳳朝陽等圖桉;籠內的站桿上也凋刻有花鳥,相伴籠中鳥兒寂寞;籠外套上當地自產的蠟染布套……整個鳥籠集編制、凋刻、蠟染、刺繡、書法等于一身,想不到在山地民族中也誕生了這樣精巧的休閑文化,這是鳥圖騰部落的現代演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