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通訊員 州志光 姚吉宏)“飛機通航,‘兩高’在建,生活更富裕,農家喜開顏……”這句順口溜道出“四在農家”給侗鄉黎平老百姓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深切的感受。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吹響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角,開展“四在農家”創建活動勢在必行!
“窮則思變”。曾一度貧窮落后、交通閉塞的黎平縣從實際出發,認真落實中央的部署,從農民最關心、要求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入手,通過“七個一”和“五通三改三建”,將“四在農家”創建活動落戶黎平,扎實穩步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明確了,關鍵在行動。把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一場與貧困落后較量的大決戰在黎平縣悄然鋪開……
黎平縣圍繞“四在農家”創建活動,采取“黨政引導,村組自治,群眾為主,政府補助,部門幫扶,社會贊助”的工作機制,各級黨政領導和基層干部轉變作風,真抓實干,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每年全縣從相關單位抽調一百多名干部帶著點子、項目和資金,深入到創建點上,從一村一寨、一家一戶抓起。
單位捐助水泥等部分建材,干部帶領群眾投工投勞,因地制宜改變農村屋內外環境。水泥硬化了村寨步道,柴灶改成沼氣灶,廁所改成水沖式,石塊壘砌花壇,平整后的操場豎起了籃球架。村寨、鄉鎮之間的民族節日文藝活動、體育比賽成了農民常盼常有的賞心樂事。
“四在農家”活動把“富”放在第一位,該縣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經濟,培育支柱產業。優質大米、優質茶葉、高產油茶、生態畜牧業、中藥材產業、鄉村旅游、勞務輸出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增加收入快的支柱性產業成為該縣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四在農家創建點上的農民,增收致富的思路更清、路子更寬、速度加快,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了大跨步式的增長。”提到“四在農家” 創建活動,相關單位的一位負責人如是說。
“四在農家”改善了生活生產環境,農村文明程度普遍提高。實施“五通三改三建”,使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大部份農家用上了自來水、通廣播電視、通電話,部份村民都進行了改廁、改灶,村里建起了圖書室、村民活動室、農技培訓所,村民們學有場地,樂有場所。農民群眾衛生、環保意識明顯增強,尊老愛幼、鄰里和睦、勤儉持家等傳統美德蔚然成風,農村社會治安狀況明顯好轉。
“四在農家”使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增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各級黨組織堅持在黨員中培養致富能手,在致富能手中發展黨員,在黨員致富能手中選拔村干部,使農村黨員隊伍得到發展壯大,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得到加強。干部深入基層,為農民辦實事,呈現出干群心連心,共建新農村的喜人景象。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