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網消息 經過8年的努力,近日,貴州省侗族大歌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委認為,侗族大歌是“一個民族的聲音,一種人類的文化”。申遺的成功,無疑給瀕臨失傳的侗族大歌注入新的希望,有利于侗族大歌的保護和傳承。
侗族大歌,侗語稱“嘎老”或“嘎瑪”,意思是聲音宏大的歌,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主要特點是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1986年,貴州侗族大歌合唱團赴法國演出,引起轟動,音樂界驚嘆這是中國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從此扭轉了國際上關于中國沒有復調式音樂的說法。近年來,侗族大歌在美國、俄羅斯、日本、匈牙利、新加坡、挪威等多國巡演,被中外音樂家譽為“天籟之音”和“來自天堂的和聲”。
侗族主要聚居在貴州、湖南、廣西3省區交界的邊遠山區,侗族大歌流傳中心主要在貴州黎平、從江兩縣,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覆蓋人口20萬。侗族人沒有文字,因此,侗族大歌是了解侗族的社會結構、婚戀關系、文化傳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社會史、思想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然而,侗族大歌正面臨著后繼無人、瀕臨失傳的危險境地。目前,在貴州黎平、從江、榕江3縣,會唱百首以上侗歌的歌師不到百人,絕大部分已是古稀老人,許多侗族大歌正隨著這些歌師的老去而流逝。而且,隨著農村“打工潮”的影響,年輕一輩侗族人幾乎全部出去務工,和侗族語言及其傳統文化日益隔膜,無人再學侗歌,即使學了,也只是皮毛而已,許多大歌已經失傳。
自古以來,侗族人以“飯養身,歌養心”為生活信條,處處有歌,事事用歌,人人唱歌。為了讓侗族大歌傳唱不衰,近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利用侗族大歌“申遺”成功之機,將舉行侗歌專場演出、“百鄉千村萬人唱侗歌”、從江“侗歌節”、“唱著侗歌走侗鄉”等一系列宣傳推廣活動,保護和傳承侗族大歌。
(汪志球)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