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央視網消息 黎平侗鄉(xiāng)是全國唯一以民族風情命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位處湘﹑黔﹑桂三省區(qū)交界處,群山環(huán)抱,為侗疆中心腹地,全縣總人口52萬,其中侗族人口36萬,占全縣總人口的70%,是全國最大的侗族聚居地、侗族文化發(fā)祥地、侗族原生文化保留地,被譽為“人類疲憊心靈的棲息家園”、“全球最具誘惑力的旅游目的地”、“中國最美的地方”。
侗族是歌的民族,侗鄉(xiāng)是歌的海洋,侗族大歌蜚聲中外,被譽為“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有民諺說:“侗族文化三樣寶:鼓樓、大歌和花橋。”其中的侗族大歌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用耳朵和心靈去捕捉去欣賞。“漢人有字傳書本,侗族無字傳歌聲;祖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是侗族生活的真實寫照。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包括大歌、聲音歌、敘事歌、童聲歌、踩堂歌、攔路歌,是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形式。侗族大歌中“眾人唱中、低聲部,領唱在高聲部”的復調式多聲部合唱為中外民間音樂所罕見。
侗族唱歌多為集體形式,歌手賓主分坐在長長的凳子上輕輕唱,慢慢和,溫文爾雅,內在含蓄,優(yōu)美深情,格調平和。正如侗家人善良溫厚,待人彬彬有禮,講究團結友愛,殷勤好客的品性。在侗寨,很難看到打架斗毆的現(xiàn)象。侗族文化所主導的和諧思想再次與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理念不謀而合。
翻閱黎平侗族文化史,其實就是一部侗族大歌走向世界舞臺的征程史。侗族大歌作為一種無指揮、無伴奏的多聲部民間合唱藝術,千百年來,一直埋沒在侗族人民的文化藝術沃土之中,就像一件深埋于泥土之中的寶物,沒有人知道它的真實價值所在。直至20世紀50年代,這件寶物被獨具慧眼的中國音樂界人士發(fā)現(xiàn),從而否定了西方認為“中國民間沒有多聲部合唱歌曲”的偏見。從那以后,侗族大歌才逐步顯示出它那稀世真容。
為了保護和傳承侗族大歌, 2001年,侗族歌師們主動到黎平縣里要求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表達侗人的申報決心,2002年10月, 2萬多侗人聚集在黎平縣城舉行侗族大歌節(jié),2萬人同唱“侗族大歌”,場面非常壯觀。同時,還推選出本民族代表人物編制申報材料,從此開始了漫漫8年的“申遺”之路。
2004年,侗族大歌作為當年中國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報送的唯一、有效的候選代表作品。由于種種原因,第一次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雖以失敗告終,但通過申遺,侗族大歌的魅力已享譽海內外。
2005年,侗族大歌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9月起,“大歌”再次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支持這次“申遺”工作,侗人又在“侗族大歌”核心區(qū)的20個鄉(xiāng)鎮(zhèn)近300個村寨連續(xù)開展唱“侗族大歌”活動,表達了侗人對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強烈愿望。
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八年的漫漫申遺之路圓滿的落下帷幕。
隨著現(xiàn)代文化的發(fā)展,對原生態(tài)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像侗族大歌這樣珍稀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shù)玫娇茖W有效地搶救和保護。基于這樣一種現(xiàn)實狀況,黎平縣提出了“搶救、保護、繼承、發(fā)展侗族大歌”的行動計劃。加強了歌師教歌、歌班學歌、全民唱歌的傳承方式。
多年來,為做好侗族大歌的保護、傳承和科學的開發(fā),黎平縣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投入1000多萬元,加強對侗族文化的保護,建立侗族大歌保護基地;全面推行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同時黎平縣出臺了《黎平縣民族文化挖掘整理方案》,組織人員對侗族音樂、建筑、民俗文化等方面進行挖掘整理。通過建設侗族文化生態(tài)博物館,使侗族文化的保護走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
黎平縣委書記閔啟華多次親自組織侗族大歌隊到國外宣傳侗族大歌,加強了外界對無指揮、無伴奏、多聲部侗族大歌的了解,提升了侗族大歌和侗族文化的知名度。
目前,黎平縣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黎平?6?1中國侗族鼓樓文化藝術節(jié)、苗侗民歌大賽、黎平機場通航大型文藝晚會等大型民俗活動。
2009年12月18日,將在黎平舉辦以“創(chuàng)和諧侗鄉(xiāng)、建生態(tài)文明家園”為主題的紀念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75周年系列活動、第三屆中國·貴州·凱里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藝術節(jié)以及第四屆黎平·中國侗族鼓樓文化藝術節(jié),簡稱“一會兩節(jié)”。
目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和黎平縣在侗族大歌主要流行地區(qū)黎平縣巖洞鎮(zhèn)已建立侗族大歌保護試點基地,通過一系列活動建立大歌文化自我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機制;制定侗族大歌歌手、歌師的獎勵及命名政策;將侗族大歌納入學校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中;發(fā)掘、搶救和整理瀕臨失傳的大歌作品,進行文字記載、制作出版物。
這個沒有文字的民族,他們用歌聲來代替文字,他們認為語言難以充分表達情感,所以在迎客、勸酒、有喜事時都要唱歌;在侗鄉(xiāng),無論在家里、田間勞動或傍晚走進侗寨,歌聲連綿,此起彼伏。
侗族大歌不僅僅是侗族的、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全人類的。侗族大歌,讓習慣了濃墨重彩工業(yè)化音樂的現(xiàn)代人為之一振;人類竟會擁有這樣自然澄澈一如天籟的音樂;侗族大歌的申遺成功,給了更多世人聆聽天籟之音的機會。
侗鄉(xiāng)是世界文化遺產地和世界文化觀光的目的地,侗族大歌成為了世界文化融合和人類和平與發(fā)展的重要橋梁紐帶。黎平縣將緊緊抓住國家繼續(xù)實施西部大開發(fā)的政策,進一步做好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保護及文化產業(yè)工作,為打造侗族特色專業(yè)化國際旅游城市而努力。熱忱歡迎您走進黎平侗鄉(xiāng),聆聽侗族大歌、探尋和諧之源、滌蕩疲憊的心靈,觀光旅游!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