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金黔在線消息 “共和雞蛋”在麻江縣周邊的城鎮知名度甚高,換句話說,就是有“品牌效應”。
“共和雞蛋”的出產地,是麻江縣龍山鄉共和村。
日前,記者來到共和村。在“麻江縣共和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的養殖基地周圍的山坡上,建有幾個養殖小區,一棟棟雞舍沿山坡呈梯形排列,錯落有致,整齊規范。這個合作社有104戶社員,年收入最少的1萬至2萬元,最高的達到10萬至20萬元。”
在一個養殖小區,記者遇到了共和村村黨支部書記、合作社的法人代表楊松。楊松說,他們的雞蛋有知名度,是因為養殖的“規模大,技術規范,雞蛋質量好。這主要是靠專業合作社的力量。”
養殖專業合作社的養殖基地有2萬多平方米的雞舍,養了15萬只蛋雞,每天產蛋4噸左右,最多的時候有9噸多。
楊松介紹:2005年,他們從四川樂山請來幾個養雞大戶來發展蛋雞養殖業,由此,村的一部分村民逐漸掌握了相關的技術。《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后,村里為了做大規模,就想到要成立合作社,考慮到供銷社也是合作經營性質,就找到了下司鎮供銷社,在他們的指導和幫助下,2008年4月成立了這個養殖專業合作社。
記者問:“供銷社都為你們提供了什么樣的指導和幫助?”楊松說:“指導我們制訂了合作社章程,免費進行養殖技術培訓,組織社員參觀學習,指導經營管理,提供相關的市場信息等。可以說,從合作社的組建成立,到現在的經營管理,供銷社提供的是全程服務。”
楊松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優勢體會深切,他說:“合作社把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形成了合力。在運行機制上,我們采取統一規劃、統一購雞苗、統一防疫、統一購飼料、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的‘六統一’模式,既節約成本又能保證產品質量。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合作社引入了企業管理模式,規范了社員的生產行為,使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提高了,各方面的協調能力也增強了,有效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李廣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