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黔東南日報》消息 “今年我開展特色農業種植,用摩托車跑銷售,1.5畝大棚蔬菜掙了2萬元,10余畝金秋梨賣了1萬元,5畝雜稻制種又賣了近1萬元。”州、縣、鄉三級人大代表、岑鞏縣大有鄉臘恰畈村張能貴談起致富經時如數家珍,這只是該縣200余名農村人大代表帶領群眾致富的一個縮影。
在實施“一戶一技能”活動中,該縣充分利用國家對農業扶持的優惠政策,發揮遠程教育的作用,加強了群眾的技能培訓,使群眾基本掌握2至4門實用技術,縣、鄉兩級200余名人大代表帶頭開展科技興農、科技幫扶和農產品推銷,帶領群眾走上致富路。
在種植業方面,今年來,該縣實施雜稻制種1.3萬畝,優質雜稻種植8.2萬畝,占水稻種植面積的95%;在思陽、注溪、大有等鄉鎮建有西瓜、草莓、大棚蔬菜等基地2500余畝,創收1000萬元;建成優質茶葉基地近3000畝,創產值200萬元。
在傳統養殖的基礎上,對大牲畜、生豬、山羊進行改良,建成肉牛凍配改良點4個、羊改點62個、生豬品種改良點58個,上半年大牲畜存欄3.4萬頭、出欄1314頭,生豬存欄10.8萬頭、出欄4.9萬頭,山羊存欄2.2萬只、出欄5420只,同時在水尾、天馬、羊橋等鄉鎮建成波爾山羊、獺兔養殖基地,廣泛在群眾中推廣,畜牧水產產值達6391.55萬元。
在副業方面,該縣在人大代表的帶動下,有1000余名群眾利用交通優勢從事運輸業,將本縣農產品運輸出湖南省的新晃、芷江等縣銷售;在思陽、水尾、天星等鄉鎮涌現出1500余名農民經紀人,他們通過掌握信息渠道,活躍在湘黔邊界市場,利用市場做文章,年創收6000萬元。目前,該縣已有200余名農村人大代表成為帶領群眾致富的“領頭雁”。
(張能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