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東南探索建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兩年來——
青山綠水寫和諧 今朝林農笑開顏
●通訊員 周重新 記者 周 亮
錦屏縣茅坪鎮新建村林農楊宗虎的家,四周被臍橙樹層層包圍著。見有客人來,楊宗虎便拎來一壺水,擰開沼氣灶。不到10分鐘,水開了,茶也隨之端了上來。品著茶,楊宗虎侃侃而談,說起他家的“綠色循環經濟”經,真的令人羨慕不已。楊宗虎家養了10多頭豬、60只雞,豬糞、雞糞流入沼氣池;沼氣用來照明、煮飯、燒水;沼液、沼渣做肥料,滋養著他的果場,他們一家共建了4口沼氣池。楊宗虎說,他所在的茅坪鎮新建村,家家都建有沼氣池。建起沼氣池,告別農家“老虎灶”,錦屏人年均節省薪炭柴無數噸,為十萬大山的林木撐起一把長久的“保護傘”。
林農楊宗虎向我們敘述的“家庭綠色經濟”和他們村的“沼氣惠民故事”,僅僅是黔東南在推進林權制度改革、建設生態文明試驗區道路上的一個生動、鮮活例子。
黔東南是我國南方重點集體林區之一,也是貴州省重點林區,全省10個重點林業縣有8個在黔東南。該州國土面積雖僅占貴州省的1/6,但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卻分別占貴州省的27%和35.5%。
黔東南地處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嶺,是兩江上游的生態屏障,生態區位極其重要。黨的十七大后,黔東南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這一中心,以省委決定探索建立黔東南生態文明試驗區為契機,及時出臺《黔東南州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堅持“生態立州”發展戰略,該州林業生態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僅2007年至2008年,共完成各類營造林92.5萬畝,占102.8%,該州的森林覆蓋率等林業三大指標均處在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之上。
全國實施林權制度改革以來,黔東南州共完成外業勘界勾繪宗地179.22萬宗,面積2938.34萬畝,占全州林改面積的97.93%;發(換)林權證宗地90.47萬宗,面積發證率為45.03%;共盤查出糾紛1.73萬起,已調處1.4萬起,面積132.5萬畝,面積調處率達84%,有效遏制了矛盾激化,確保了林區和諧穩定。
施秉縣甘溪鄉種植大戶蒲代球率先承包10余農戶退耕林地種上油桃、黑珍珠葡萄300畝,實現年收入20余萬元;黃平縣紙房鄉金井村72歲高齡的林農徐尚志通過“退耕還茶”,帶動該鄉91戶茶農種植茶葉達580畝;臺江縣臺雄村大力發動村民造林,昔日荒山變綠洲,全村戶均有10畝以上的“綠色存折”.......這便是黔東南著力在“山”、“林”二字上做文章的有力見證。
從2003年起,我便開始在自家山地上種樹,并在林中套種了杜仲、太子參等中藥材,不僅可以領到國家的‘退耕’補助,套種的藥材也豐收了,每畝收入2000元以上。再過幾年,這些樹木成林后,每畝還可以收入1萬元呢!”施秉縣牛大場鎮山口村林農阮道選指著自家一片蔥綠的林地給記者算起了一筆“綠色經濟賬”。
據介紹,黔東南州林業產業發展形勢喜人,目前已發展優質高效經果林206.4萬畝,建成優質筍竹基地45萬畝,特色中藥材基地10萬畝,優質茶葉基地8萬多畝。其中從江椪柑,榕江臍橙,臺江金秋梨,雷山楊梅以及黎平、雷山、丹寨的茶葉等均已初具規模,正成為縣域經濟的新亮點。此外,先后建立了3個國家級森林公園、5個省級森林公園,隆重推出了雷公山、杉木河等一批森林旅游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