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的木良村
核心提示:木良村,三穗縣桐林鎮清水江支流六洞河畔的一個美麗寨子。然而10年前,村里12人犯下的一樁大案,讓這個村子里善良的人們,在當地久久抬不起頭。
1997年,木良村的潘年友、潘年梅姐弟等12人,以介紹打工為名,先后脅迫附近村寨的50余名婦女去廣東賣淫。如今,此案唯有主犯潘年友一直外逃。今年4月29日,公安部發出A級通緝令,公開通緝第一批10名重大拐賣兒童、婦女犯罪在逃人員,潘年友就是其中之一。
10年來,木良村的村民為了洗卻羞辱,辛勤打工,熱心助人,終于改變了外界對這個村子的印象。
大案 50余人受害
據介紹,1997年起,時年19歲的潘年友和其姐姐潘年梅、姐夫楊通友,以及羅林等共12名嫌犯,在周邊村寨以組織外出打工為名,先后將50余名女青年騙往廣東省徐聞縣強迫賣淫。此案涉及三穗、鎮遠、施秉、天柱等縣的婦女。
出于害怕威脅、為利所惑等各種原因,受害人又常常成為施害人,不斷回到家鄉拐騙鄰里好友,甚至親生姐妹及長、晚輩前去賣淫,從而形成一條畸形的‘傳銷鏈’。1997年9月至1998年,該案經貴州、廣東兩省警方聯手,在徐聞縣偵破,先后抓獲7名犯罪嫌疑人,解救32名受害者。”
1999年7月,經黔東南州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潘年梅、楊通友等3人被槍決。案發后潘年友一直在逃。
心理包袱 一背10年
這起案子發生后的10年里,木良村的村民背負了太多的心理包袱。
“就是他們作的孽,讓我們在四周的村寨一度抬不起頭。”一名村民說,這起案件涉及到三穗以及周邊的鎮遠、施秉、天柱等地的婦女,這幾個縣城的人們提到木良村,就有恨之入骨的仇恨,因為這些地方的民風純樸,人們對名節的看重甚至高于生命。“以前外出的時候,甚至不敢說出自己是木良村的。”
在周邊縣村民的白眼中,木良村的村民度過了小心翼翼的10年,用時間和他們自己默默的付出來沖淡案件帶來的蒙羞記憶。
助人 重塑形象
潘年友的一名鄰居說,1997年,潘年友跟人們說的“打工”是一場騙局,導致村民提起“打工”二字就有一種抵觸。木良村的年輕人卻在這10年中,陸陸續續走出木良村,用打工改變自己的人生,改變外界對木良村的看法。
木良村的周主任介紹,1999年起,他們村的4名男青年到廣東東莞打工,由于他們頭腦活絡,在當地的制鞋模具廠成為骨干,2005年,這4名男青年已經在東莞辦起了小型模具廠,擁有了500萬元的身家,專門吸納鎮遠、施秉、天柱等地的打工者,這些打工者在木良村人開辦的模具廠,每月都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資,并對他們在生活上進行照顧。這讓曾經受到傷害村寨的村民,對木良村有了全新的認識。
周主任介紹,目前木良村有近200名村民在外打工,他們為該村200余個家庭,帶來了5萬元到1000元不等的年收入。“收入提高后,每逢村里修路、辦學校,總會力所能及地捐一些錢,他們的總體愿望是想讓村子出現‘倉稟實,知禮節’的形象。”“木良村有1700多人,是桐林鎮的第二大村。江邊的一所小學,也是村民們捐資3000多元和縣、鎮政府等一起籌資修建的。”周主任說。
自助 重樹自信
“潘年友的父親是在村里一個老實且德高望重的人,他在2000年當選上了木良村的支書,并為村民做著修橋鋪路和發展種植、養殖致富的事情。”桐林鎮分管政法工作的楊副書記介紹。一條全長5公里、通往大普村民組的路就是幾年前,由潘父帶著全體村民,自行投工投勞修建。有一年夏天下大雨,一名楊姓村民的孩子生病,是潘父背著這名8歲的小孩走了6、7里地到鎮上就醫。
2000年,潘父潘母居住的房屋被大火燒毀,村民知道他們無錢修房,想主動借錢給他們,但他們婉拒,向當地合作社貸款了一萬多元錢修了三間房。這筆錢,潘父潘母靠自己幫人帶孩子、為外出打工的人家種田、在鎮上做零工,省吃儉用4年后還上了。
楊副書記說,10年來,木良村再沒發生過刑事案件。這些,都讓外界重新認識了木良村,也讓木良村的村民重新找回久違的自信。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