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約一個足球場大,3米高的圍墻內,一群野豬在追逐嬉戲、嗷嗷嚎叫、相互打斗……這充滿野性、難得一見的場面,是2月14日筆者在天柱縣坌處鎮中寨村特種野豬養殖場看到的情景。
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昔日南下打工的下崗職工吳世槐、小學教師姚祖武和農校畢業生潘積福,去年也隨大流從車間回到土地,從城市回到農村。對未來如何規劃,曾一度困擾著他們。但他們不等不靠,緊緊抓住中央關注“三農”工作和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的機遇,結合本土實際,自籌資金60萬元,建起了4480平方米的圈舍、5間宿舍、一間獸醫室,承包了30畝荒山種菜,埋設了用于澆灌的水管,更不惜高價從湖南衡陽等地引進了25頭特種野豬,創建了自己的特種野豬養殖場。特種野豬是選用優良山林雄性野豬與優良瘦肉型家豬進行雜交后,經人工馴化改良的野豬新品種,顯示出很好的雜交優勢,既保持了野豬瘦肉率高,肉質鮮美、生長快、抗病力強,適應性廣等優勢,又攻克了野豬季節發情、產仔少、生長慢和不易飼養等缺點,其銷售市場異;鸨,將成為整個特種養殖行業最熱門的項目。為讓野豬肉質緊湊細嫩,他們還圍起了約一個足球場大的場地,保證野豬足夠的運動量,同時購買了大量黃豆、包谷等飼料。為充分利用豬糞,他們修建了5罐50立方米的沼氣池,挖掘了一個60余立方米的化糞池,用水泵抽肥對菜園進行灌溉施肥,形成了“生豬—糞便—沼氣—燃料”一條龍式的生物鏈。
為擴大規模,發展自己的特色新產品,他們還引進了一批“太湖豬”和本地“黑珍珠”豬種進行繁殖,出欄豬以商品豬出售為主,種豬為輔;形成較大規模后,再以農戶聯營的形式,由自己提供豬仔,農戶進行飼養,自己回收,再進行深加工的方式,帶動當地農副產品、五谷雜糧的銷路和解決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問題。
談到今后的發展思路時,他們充滿自信地說:“下一步還要結合我們黔東南少數民族旅游之州的實際,建立自己的生態農莊,把自己的產品制成原生態品牌野豬臘肉、野豬火腿用小包裝向外大量提供;同時還打算以自己的野豬基地和鮑塘風光為主體,在優美的原生態環境中,蓋上風格別致的小木屋,辦起自己的農家樂,建立山村旅游點,帶動大家一起走上致富之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