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金黔在線消息 今天,在天柱縣城,掛有外省牌照的車往來穿梭,帶著外地口音的普通話不絕于耳。眾多外地人聚集天柱,已成為當地經濟活動的一大景觀。
有數據表明,在天柱的外地人中經商的有1萬多人,辦企業100余家,年上繳稅收達3000多萬元。正因如此,有人戲稱,天柱商界強勢涌入了一支“雜牌軍”。
“東向發展”,承接中東部產業轉移
天柱目前還沒有高速公路和鐵路,連接州府凱里需要兩個半小時,距離省府貴陽更遠。
向來以精明著稱的湖南、浙江等外省客商,為何如此鐘情于地處我省偏遠之地的天柱?
因與湖南毗鄰,天柱與湖南新晃、芷江、洪江、會同、靖州等5個縣市接壤。自古以來商貿活動頻繁,無處不留下湖南、湖北、浙江等外省人的足跡。因此,天柱流下了兩湖會館、江西會館、衡陽會館等20多處會館的古跡。
既然自古以來人文淵源流長,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如何打破行政區域,謀劃與經濟發達的中東部地區的經濟對接,成為天柱縣“東進”的戰略思路。
天柱縣委書記文松波是這樣認為的:“我們的區劃在黔東南,但機遇在中東部,發展思路和產業布局必須瞄準中東部走。”
正如此,幾年前天柱就扎實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吸引湘商、浙商、粵商等中東部客商到天柱投資作為著力點,形成了各方推動“東進”的強大合力。
在此戰略引領下,天柱重要的通道向東修建,重要的產業向東銜接,招商引資目標瞄準東邊,近幾年,天柱縣的外來投資90%以上來自湖南、浙江、廣東等外省,60%以上的物流面向省外,財政總收入的30%由外省人上交。
湘商、浙商、粵商現象已成為天柱經濟活動的一大亮點。
環境對接,吸引客商“遷徙扎根”
“良禽擇佳木而棲”,天柱在“東進”中把環境當著最大的招商品牌來打造。
首先構筑“東進”快捷通道。天柱出境公路基本都變成了油路,開通了直達湖南的客運專線。通往接邊縣城區的路程只要1小時,到懷化、邵東等地的車程只要兩個多小時,時空距離的縮短,進一步強化了天柱縣融入“黔東湘西經濟圈”、對接“珠三角”、“長三角”的區位優勢。
其次培育市場“引擎”,打造“黔東邊貿城”,夯實商貿平臺。天柱縣城面積由10年前的2.2平方公里增加到6平方公里。以黔天邊貿城中心市場、中心商業街、新時代家居廣場為中心的縣城商業購物圈基本形成。全縣擁有各類市場50個,輻射黔東湘西的流通網絡和市場體系基本建成。
再就是整合所有部門的權力,做到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審批、一條龍服務,對入駐企業、項目推行證照全程代理,并實行嚴格的“項目責任人制度”,即對每個項目確定一名責任人,從項目的引進、籌建、開工到建成實行全程跟蹤服務。要求每個責任人發揚“釘子精神”,咬定項目不放松,限時協調解決各種問題。只要周邊有的優惠政策,天柱縣絕不會沒有;只要別人能做到的,天柱縣絕不說不行。該縣還實行“零距離”辦事制,對企業掛牌保護,努力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環境,使天柱成為投資者成長、成功的“樂園”。
良好的軟硬環境,自然是引得外地客商趨之若鶩。
天柱縣縣長楊光杰說:“只要能吸引客商到天柱立足,再小的事我們也當作大事來辦。”
9年前,湖南邵東人王繼安到天柱考察,看中了剛好竣工的縣城供銷大樓,但當時施工方尚未把大樓交出來使用。縣領導及時出面協調,把此樓的一、二層先拿出來經營,幫助王繼安創建了天柱縣第一家超市,把現代商業經營理念引入天柱。
天柱良好的環境,還體現在天柱人海納百川的胸懷。
天柱縣育英技校董事長呂孝軍1991年到天柱辦學,天柱人就把呂孝軍當著“家”里的一員,把他的學校納入“陽光工程培訓基地”、“農民工、下崗職工培訓基地”,并連續幾年表彰他為“先進教育工作者”。
對于天柱,呂孝軍道出了許多落戶天柱的外地客商的心里話:“沒來的想來,來了的不愿走。”
產業對接,激勵客商“接力快跑”
天柱縣有著豐富的重晶石、水能等優勢資源,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實施好吸引客商的產業對接,這成為天柱縣這幾年重點打造的目標。
圍繞這一目標,“黔東邊貿城”、污水處理廠、文化苑、風雨橋等一系列新建項目相繼實施。總投資為5.55億元的縣城路網建設項目即將啟動,縣城道路將增加28.5公里,縣城區面積將擴大到24平方公里,城市的承載能力、服務功能將大大提升。
這種產業對接的良好條件,使來自河北、湖南、浙江、廣東等省的20多家企業涌入天柱投資興業。重晶石、鋇鹽、水泥等產業系列逐漸興起,產品年產量超過150萬噸,形成了化工、能源、建材、農副產品等幾大產業鏈條。
眼下,天柱的經濟已顯現聚集發展的態勢,目前,很多外省客商,源源不斷地將資金投向天柱,形成了“接力快跑現象”。
3年前,懷化人李維廣投資興建天柱新時代家居廣場,市場面積1.5萬平方米,是湘黔邊界200公里范圍內最大的縣級建材專業市場。隨他而來的20多位老鄉,買房開店經商,把干事創業的理想扎根在了天柱。
“在天柱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環境中,你想不發展都不行。”到天柱投資的湘商李世高房地產業做得順風順水,2007年3月,他倡導成立了天柱縣湖南商會,把以前分散經營的湘商凝聚到一起,互幫互助,合力把“天柱湘商”品牌做大做強。
隨著天柱與外省合作不斷深入,資本轉移逐步加快,產業互補明顯加強,經貿交流更趨活躍,讓天柱獲得綿延不竭的發展動力,經濟形態悄然發生變化。
以商業為例,2008年,天柱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4209萬元,城鄉批發零售貿易額達55406萬元,非公有制經濟創稅8090萬元,占全縣財政總收入的64.39%。
近幾年,天柱共引進項目80多個,引資60多億元,天柱成為了黔東南乃至貴州東向發展當之無愧的“橋頭堡”。
(黃欣 蔣建民)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