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來自田野的黎平侗族大歌萬人合唱的場面
本港迅 (特約記者 陸書明 攝影報道)6月19日,應2010年維也納春季世界音樂會的邀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地黎平侗鄉的19名青年男女,在貴州省文化廳副廳長謝彬如、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長劉曉春的帶領下起程赴北京飛抵奧地利首都金色大廳,將于歐洲時間6月24日晚上參加“2010年第十屆維也納國際合唱節。
據了解,中奧1971年建立外交關系,2011年是兩國建交40周年,此次音樂會是慶祝兩國建交40周年建交活動之一。參加此次音樂會的除貴州省黎平縣侗族大歌藝術團外,還有河南交響樂團和新疆民族樂團。音樂會由維也納市政廳、維也納國際文化交流協會、奧中文化交流協會主辦。
“侗族大歌”是一種古老的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音樂,以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見長。2009年9月30日,貴州“侗族大歌”申遺成功,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侗族是中國少數名族中的一員,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
黎平是全國侗族人中具有強烈藝術創造欲的民族,黎平侗族大歌在侗語中俗稱“嘠老”“嘎”就是歌,“老”是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產生聲音大歌的自然根源。主要內容是歌唱自然、勞動、愛情以及人間友誼,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和諧。1986年,黎平8位姑娘組合的“侗族大歌”在法國巴黎亮相,便引起轟動,從此扭轉了國際上關于中國沒有復調式音樂的說法。近年來,“侗族大歌”在美國、俄羅斯、日本、匈牙利、新加坡、挪威等多國巡演,被中外音樂家譽為“深山里迸發出的和平之聲”。至此,黎平侗族大歌隊還將在世界頂級音樂殿堂維也納金色大廳展示20分鐘的勞動篇和愛情篇的9首侗族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