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特約記者 唐學章)在去年初的黎平縣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縣長王崇松向全體代表闡明了2009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那么,一年過去了,該縣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究竟如何?日前,從該縣全縣經濟工作會議上獲得了一組組振奮人心的數據。2009年,黎平縣沉著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沖擊,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的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采取措施,全力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全縣經濟社會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實現或超過預定目標:
全縣經濟在困境中實現快速發展。據初步核算,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9.1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6%,增速超過全州3.6個百分點,提前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的18億元目標,全縣經濟呈現加快發瓚的良好趨勢。
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全縣財政總收入完成1.5億元,同比增長28.56%,大幅度超過“十一五”規劃的1億元目標,排名全州財政收入第五位,財政保障能力逐步增強。同時,該縣非稅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由2008年的17.59%下降到2009年的15.38%,財政增長質量逐年提高,實現了上檔升位。
固定資產成倍增長。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5億元,同比增長102.4%,創歷史新高,增速超過全省40%和全州39.8%的水平。全年共爭取到新增中央投資項目278個,下達資金1.52億元,占全州下達資金的10.69%,排名全州第一。2009年,固定資產投資的拉動對全縣CDP貢獻率超過16個百分點。
民生狀況進一步改善。全年共發放城鎮低保金774.8萬元,農村低保2700萬元。同時,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益性崗位的開發,提供了就業崗位1.6萬多個,增加群眾收入達5000萬元,帶動農民增收120余元,促進就業政策受益覆蓋面不斷得到擴大。城鄉低保制度不斷完善,保障標準進一步提高,保障面進一步擴大。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3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98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7.6%和10.7%,比“十一五”規劃目標增加936元和398元。城鄉保障性住房和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建設全面完成省州下達的目標任務。
黎平對外影響力大幅提升。由黎平縣牽頭申報的“侗族大歌”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成功舉辦“一會兩節”活動和中央電視臺“激情廣場”欄目“愛國歌曲大家唱”活動。借助縣外媒體,在宣傳質量、檔次、影響力上不斷取得新突破,為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營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