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黃沙 特約記者 唐學章 攝影報道)近幾年,貴州省黎平縣茅貢鄉的流芳村因種植有機稻出了名,農民也因種植有機稻每年增加了20多萬元的收入,戶均增收2000多元,逐年鼓漲了錢包。
流芳村農民種植有機稻增加了收入,不得不提起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貴州大學生命科學院的楊建松副教授。
楊建松副教授是貴州大學生命科學院的一位骨干副教授。為解決長期困擾水稻、瓜果、蔬菜等農產品農藥殘留問題,增強稻米口感,保障消費者身體健康,促進種糧增效,農民增收,2004年12月,楊建松副教授在香港社區伙伴(PCD)的資助下,來到黎平縣茅貢鄉流芳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作發展有機稻宣傳鼓動工作的同時,晚上開辦農民夜校,給農民上發展有機稻生產技術課。
2005年3月,楊建松同志選擇了流芳村后坡一條水源獨立,流量大,有400多畝稻田,地名叫大沖的地方,在自愿的原則上,在22戶農民的40畝連片水田里進行有機稻試點種植。楊建松教授根據“稻田養鴨、養魚、安裝滅蟲燈、生物綜合防治病蟲害,不施用化肥、農藥,全部使用農家肥”的有機種稻種植技術,從選種、育秧、施用農家肥等生產技術環節給農民手把手地傳授,通過稻田養鴨、養魚、安放頻振式樣滅蟲燈等,開展有機水稻種植。當年,40多畝有機稻田試種獲得成功,平均畝產稻谷400多公斤,僅比普通的常規稻少20來公斤。但是,有機稻谷卻以高于常規稻谷40%以上的價格被客戶搶購一空,平均畝產值達1200多元,畝凈增收300多元,每畝還減少農藥和化肥開支約180元,增收效果十分明顯。
嘗到增收甜頭后的流芳村農民,種植有機稻的積極性空前高漲。2006年,流芳村農民將有機稻種植面積擴大到470畝,涉及農戶142戶,占全村總戶數的81%。當年,因嚴格種植技術、管理得當,全村有機稻再次獲得好的收成,實現了有機稻大面積連片推廣種植成功。更值的高興的是,當年有機稻還通過了國家有機轉換的認證,實現了貴州有機水稻“零”的突破。流芳村的有機稻種植面積也連年穩定在470多畝的規模,畝產量也達到420來公斤,基本與常規稻持平。今年,流方村的有機稻生產基地長勢良好,預計將會又有好的收成。
為嚴格有機稻種植、經營管理,嚴防偽劣假冒有機稻的發生,打好有機稻品牌,做大做強有機稻產業,促進農民有更好的收效,2006年,流芳村還成立了“流芳村有機稻種植協會”,全村所有種植戶都是會員,推選了正副協會會長,制定了協會章程,統一指導和管理全村有機稻生產、經營,并規定由協會統一配制防治病蟲害的生物藥劑,進行病蟲害防治。同時,由協會出面,每年還邀請國家級權威專家到該村有機稻田測土監督有無“農殘留”原素。
2007年6月,楊副教授帶領流芳村有機稻協會和黎平香禾稻協會赴上海參加“中國有機食品博覽會”獲得成功,得到中國有機產品認證,引起了多家媒體的關注,并吸引了美國、泰國、印尼及國內有機農業學者,還有國內10多個省市同行到流芳村有機稻生產基地進行學術交流。
因流芳村有機米無任何農殘留、口感好、香味濃、糯性適中,深受消費者的歡迎,產品除自食外,大部分由協會統一組織銷往貴陽、成都、香港等地。(圖為今年農民用生物藥防治病蟲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