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吳定雄 特約記者 唐學章)日前,黎平縣農業局召開土壤有機質提升技術培訓會,標志著為期三年的該縣3萬畝稻田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正式啟動。
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是促進糧食增收的一項新技術,主要是利用農作物秸稈還田后撒施或噴施秸稈腐熟劑,使之快速腐爛轉變成有機肥,提升耕地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節約化肥成本、減少農田和空氣污染,提高農產品品質。
據悉,黎平縣近幾年僅水稻播種面積就有24萬多畝,水稻秸稈資源十分豐富。隨著農業機械化推廣應用率的提高,耕田機使用的增多,耕牛役用的減少,稻草過腹量銳減,大量稻草或丟棄或焚燒,既造成資源浪費又污染空氣。為充分利用水稻及農作物秸桿,今年,該縣爭取到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將大面積推廣應用稻田秸稈快速還田腐熟技術。項目的實施,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為出發點,以加快有機肥資源利用、培肥地力為目標,采取補貼方式,鼓勵農民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強化耕地質量建設,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促進農業全面可持續發展。將按照“同一地塊連續實施三年為一周期,以點帶面、滾動推進”的原則,從2010年開始,連續3年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項目具體落實在洪州、德順、中潮、永從等四個鄉鎮實施,共3萬畝。
為認真抓好項目的實施,該縣要求,根據農業部有機質補貼項目的技術規范,加強技術力量,把工作抓好抓實,確保項目區耕地質量得到提高,群眾真正得到實惠,為進一擴大推廣應用這一農業新技術打好扎實的基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