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吳興文) 生態環境優美的“綠水青山”,是百姓致富、區域經濟發展的“金山銀山”,黎平縣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齊頭并進,統籌發展,綠色GDP成為新的風向標。
黎平縣作為貴州省的林業大縣,優越的林木生長自然條件和豐富的林木資源曾使林業一度撐起黎平經濟的半壁江山。隨著黎平林業對國家建設做出的巨大貢獻,黎平的林業也悄悄地走過了昨日的輝煌,黎平經濟一度陷入困境。作為長江和珠江的源頭,既要保護生態,為下游輸出一江清水,又必須發展經濟,擺脫落后經濟地位,讓老百姓過上好日,黎平的出路在哪里?黎平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面對困境,黎平縣領導干部與群眾一起解放思想,商討對策,黎平縣委、政府最終的選擇是:精心打造綠色“名片”,做好山水文章。
西部大開發以來,在國家林業重點工程資金的支持下,黎平采取措施常年堅持不懈抓封山育林、天然林保護、造林綠化和森林植被恢復等生態建設重點林業工程。僅“十五”期間,就完成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設18000公頃,退耕還林工程9300公頃,長江防護林工程2700公頃,九萬大山造林綠化900公頃,荒山造林12000公頃,義務植樹790萬株。
在綠色攻堅大決戰的同時,大力實施綠色轉軌。根據區位優勢和氣候條件,黎平積極探索生態與經濟良性互動的綠色崛起之路,大面積推廣茶葉和油茶種植,捆綁農業、扶貧、林業等部門資金,把荒山變青山,把青山變金山。目前,近8萬余畝的茶園,成為18萬群眾的綠色香餑餑。這一項綠色產業就為黎平農民帶來了7000多萬元的收入。
與此同時,一樣的“綠色”沖擊波卷動黎平大地。在高屯鎮小里村,農戶歐安烈的油茶林里的茶果掛滿枝頭。2003年,他在林業工程扶持下,其帶頭實施了120畝的油茶示范林,現在年畝產值已達1200余元,盛產期畝產達2000元。至今,全縣新建了油茶示范基地林1.9萬畝,現已進入豐產的近500畝,油茶林總面積已增至14.27萬畝。以“兩茶”為主的綠色攻堅同時,黎平大力發展有機米、楠竹、山核桃、楊梅、小香桔等果林經濟也成為農民致富的重要渠道。此外還有中藥材、茯苓、食用菌等特色產業迅速成長。
悅人的綠色,在侗鄉大地持續鋪展。2009年,森林覆蓋率高達74%的黎平翹首貴州,成為中國版圖上的綠色天然寶庫。“國家造林綠化百佳縣”、“國家森林公園”、“全國綠色小康縣”……,良好的自然生態已成為貴州的一張名片。
守住綠水青山沒有讓黎平人吃虧。和綠色融為一體的黎平真正成為了人們生活居住的生態家園、旅游的天堂、投資者經商創業的樂土。這幾年,黎平生態環的不斷優化,黎平縣旅游局局長張勇賢最有體會:從2000年到2009年,10年內共接待游客人數434.67萬人次, 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88億元,旅游人數年均增長15.86 %,旅游綜合收入年均增長27.5 %。旅游給黎平的老百姓帶來了巨大驚喜。是什么吸引了游客?藍天碧水,濃郁的風情和綠色農產品。發展黎平旅游,就要充分利用好我們的這些資源、生態優勢。他還告訴筆者,黎平這張綠色名片已經成了經濟發展的“綠色通道”。幾年來,黎平就引客商投資興建項目159個,到位資金達8.156億元,解決社會就業5638人。
從山上生產,到山下生產,綠色產業鏈越拉越長。憑借自身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貴陽至廣州快速鐵路” 和“成都至廈門”高速的過境建設,黎平啟動規劃了3-5平方公里的旅游生態工業園區,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黎平的綠色資源,成為41家零污染、低排放、高產值的生態型企業的首選。現已建成投產經營企有17家,提供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就業崗位1000余個,使農民增收600余萬元。借助西部大開發的東風,以生態拉動“工業富縣”這條路子黎平要走到底……
經過不斷探索,黎平發展思路逐步清晰,工作力度逐年加大,全縣經濟社會逐步進入良性發展軌道,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從2006年開始,財政收入年均以30%的速度遞增,良好的生態讓黎平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