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黃沙 石開繼)在黎平縣地坪鄉美麗的弄相山山麓,有一個擁有537戶、2347人,轄18個村民小組的苗族行政村,這個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找準了新路子并邁出了成功的新步子,一個曾經被封閉在大山深處的少數民族邊遠山村,今日已變成了苗鄉侗寨小有名氣的“勞務輸出村”和“生態文明村”,這個村就是黎平縣地坪鄉最大的苗族行政村高青村。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初期,為了解決村集體經濟“空殼”,無錢辦事的難題與群眾的溫飽問題,高青村黨支部書記親自率領中青年群眾走出深山,遠赴廣東外出務工,開始了高青村經濟發展的原始資本積累。在廣東,村干和群眾淘回了第一桶“金”,學到并掌握了許多科學技術知識,開闊了全新的視野。彈指一揮間,三十年過去,一部分村民已返回故里,為家鄉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一部分村民又繼續走出家門,去獲取新的知識和新的信息,目前,該村仍然在外務工的人員不低于1000人,年務工收入達330余萬元。
固守在高青苗寨的苗民們則在村“兩委”的帶動下,通過“項目拉動、村民共建、參股分紅”三種方式,依托本地長期栽種油茶這一有利資源,盤活集體土地,引進油茶新種良種,實行油茶低改和高產油茶種植;同時,他們還引進科技楊梅、小香桔;推廣高產糧種、種植香辣椒,發展黔東小香雞、本地土鵝、土鴨養殖業。實現全村群眾存款250余萬元,人均收入2380余元。
此外,該村還開設有商鋪15個、批發門市部3個,并擁有各類運輸車輛62輛。
高青的村級經濟發展起來以后,村“兩委”隨即想到了村寨的文明建設,并及時投入了23萬元硬化村寨步道,投入4.8萬元新建村活動場所;他們還級解決了群眾行、住、醫、學等諸多困難,群眾使用閉路電視高達98%;小學入學率達99%;村級衛生室也已經建立起來。
如今,高青村又瞧準廈蓉高速公路和貴廣快速鐵路過境的大好機遇,更好更快地擴大村域經濟發展規模,以又好又快的步子向前邁進。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