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網消息 (記者石新榮) 連續降雨使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縣旱情得到有效緩解,3萬多畝因旱情影響出苗遲緩的太子參種植基地重新煥發生機,農戶紛紛打理藥園爭取有個好收成。
施秉縣是全國著名的太子參中藥材種植基地,產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強,是施秉縣的主導藥材品種,全縣種植3萬余畝,涉及1萬多農戶,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支柱產業。但是,由于今年嚴重旱災的影響,全縣有35%的太子參出苗率低、部分田間地塊甚至出現絕苗的現象。
記者在施秉縣牛大場鎮太子參種植基地看到,近期的連續降雨,已使太子參基地旱情緩解,一壟壟翠綠的太子參幼苗在周邊綠樹的映襯下,顯得綠意盎然。53歲的藥農郭春生種有10多畝太子參,在藥農中算小戶,一年收入有六七萬元。而藥農陳勝隆今年到六盤水與3戶農民合作,種植了600畝太子參。他指著一壟有些稀疏的太子參苗說:“施秉太子參市場很好,在全國有優勢,今年減產三成是肯定的,但只要打理好,保證質量,還是可以保證減產不減收。”
據施秉縣科技局局長周家剛介紹,施秉縣中藥材種植自1993年起步,目前已發展成熟的品種有30余種,全縣8個鄉鎮均有種植,其中培育了太子參、頭花蓼、何首烏3個品種通過國家GAP認證,產出藥材質量好,深受各地藥商青睞。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