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姚本祥)“外出打工不容易,在農村發展一樣也能賺大錢,今年我的養鴨場已經出欄商品鴨3000多只、鴨苗13萬羽,純收入達4萬余元”。八弓鎮高寨村三穗鴨繁育示范場彭守清高興地向筆者介紹著他的致富經驗。
近年來,三穗縣始終把發展特色農業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路子來狠抓落實,通過強化基地建設等辦法使得特色農業向規模化、標準化、無公害化發展,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據預測:2009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7%。
該縣在發展特色產業中,緊緊圍繞三穗鴨、青香型烤煙、蔬菜、優質果品等產業大做文章,采取一系列措施,壯大產業基地建設規模。2009年,全縣鴨飼養量達502萬羽,青香型烤煙種植面積達0.635萬畝,蔬菜種植面積達6.2萬畝,金秋梨等果品栽培面積達6.1萬畝。
該縣在打造四大特色農業產業基地過程中,一方面大力推進基地生產的專業化、集約化經營,大力培植發展適度規模專業戶、專業村,走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另一方面,千方百計引進質優高效的新品種進行大面積推廣,同時,加大實用技術培訓力度,把培訓班辦到田間地頭,最大限度提高基地農業的科技含量。
2007年以來,該縣先后引進推廣農牧業新品種新技術達20余項,建立了20余個農牧業科技示范基地,樹立了彭守清、吳展華等種、養科技示范大戶30余戶。據統計:2009年,該縣特色農業基地內的農戶戶均收入都在5000多元以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