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全體起立,雄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響徹會場
代表在認真聽取政府工作報告
本港訊 (萬祖德 特約記者 唐合成)陽光明媚,春意盎然,3月1日,三穗縣文化館會議室華燈璀璨,三穗縣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這里隆重開幕。
大會主席臺前鮮花競放,氣氛熱烈祥和,主席臺幕布中央國徽高懸,10面紅旗分列兩側。來自縣內的164名代表匯聚一堂,莊嚴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神圣職責。
會議由縣人大主任龍義立主持,大會主席團常務主席楊秀錫、楊勝明、易尚銀、楊昌平、肖梅紅、楊作明在主席臺就座。
下午3時30分,龍義立宣布:三穗縣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全體起立,雄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響徹會場。
代理縣長付樂欣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分兩個部分:一是2009年政府工作回顧;二是2010年政府工作總體安排。
付樂欣說,過去一年,是三穗縣經濟社會發展極為困難的一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和一系列重大風險考驗,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決貫徹中央和省、州“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總體要求和各項決策部署,圍繞深入實施“五縣戰略”,在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和幫助下,搶抓機遇,奮力拼搏,較好地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全縣經濟社會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預計全縣生產總值101785萬元,增長12.1%;財政總收入7189萬元,增長24.8%,地方財政收入5091萬元,增長27.2%。農民人均純收入2696元,增長11.0%;新增就業崗位990個,城鄉統籌就業478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0%。安全生產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實現“雙降”目標,分別下降33.0%和27.0%。
一年來,我們主要抓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抓機遇,經濟活力明顯增強。二是抓發展,產業優勢明顯強化。三是 抓環境,城鄉面貌明顯改觀。四是抓民生,社會建設明顯進步。
付樂欣說,過去一年,我們在克服困難中創新發展,在挑戰中奮勇前進,這些成績的取得,是我們在州委、州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和幫助下,堅持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體制和機制創新,搶抓和用好各種機遇,開創性地推進各項工作的結果;是我們團結帶領全縣廣大干部職工和人民群眾團結奮斗的結果;是我們堅持以人為本,高度關注民生,把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放在為人民之上,將發展的成果惠及干部職工和人民群眾的結果。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更要清醒地看到我縣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認真對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付樂欣說,要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我們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促轉型、擴內需、穩增長、惠民生”為工作主線,繼續深化“興工富縣、促農穩縣、城鎮帶縣、商貿活縣、科教興縣 ”戰略,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綠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著力化解制約發展的突出矛盾和根本性難題,不斷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2010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2%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5%以上;農業總產值增長4%以上;財政總收入增長15%以上;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凈增30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以內;節能減排完成“十一五”總量控制目標。
今年,我們將集中力量,突出抓好七件民生工作。一是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穩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600人;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2萬人次、農民職業技能培訓500人次;新增城鎮就業700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00人;城鎮“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為零。二是完善社保體系。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新增參保200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登記1萬人;落實城鄉低保政策,實現應保盡保。三是實施安居工程。實施廉租住房建設1萬平方米和農村危房改造1426戶。四是加快發展教育事業。啟動民族高中校舍擴建工程,完成薄弱學校改造工程4所。五是改善農民出行條件。實施通村公路50公里。六是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解決2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七是改善城區環境質量。完成12條縣城主次干道“白改黑”工程;完成縣城污水處理廠后續工程和縣城垃圾填埋工程建設。
付樂欣最后指出,2010年將重點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突出重點,加快推進經濟建設;二是以人為本,全面抓好社會建設;三是注重執行,努力加強自身建設。
根據會議議程,審查三穗縣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報告、三穗縣2009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10年財政預算(草案)報告。
出席縣政協七屆四次會議的全體委員、列席人員列席會議。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