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岑鞏縣依托資源優勢,大力弘揚黎平會議“三敢精神”,調結構,抓產業,把烤煙生產作為抗旱保民生的一項特色富民產業抓緊抓實。今年,該縣種植的15750畝烤煙完成煙葉收購42230擔,實現煙農致富創收3403.87萬元。
敢闖新路 明確目標不動搖
今年以來,岑鞏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實際,大力弘揚黎平會議“三敢精神”,加快現代煙草農業發展步伐,促進農民增加收入。根據“適度從緊、更加注重質量”的要求,明確了“2011年全縣完成煙葉收購任務3.8萬擔,單產125公斤以上,上等煙比例50%、上中等煙比例92%以上、等級合格率82%以上”的奮斗目標。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建設現代煙草農業基地單元為統領,以推進示范基地建設為抓手,以加快特色煙葉開發為重點,成立了以縣人民政府縣長吳世勝為組長,分管副縣長楊應斌為副組長,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烤煙生產工作領導小組,制定烤煙移栽、管理和收購工作方案,層層落實責任。出臺了一系列獎勵機制和辦法,斥資29.5萬元獎勵2010年烤煙生產先進單位,為保持煙葉生產穩定發展打牢了基礎。
同時,該縣為了優化品種布局,積極推行相對集中連片土地種植面積不得低于100畝的規模化種植,縣、鄉兩級對新建大型烤房、生產環節聘請的技術輔導員、集中育苗、病蟲害防治、煙農培訓等進行適當補貼。據統計,今年以來,該縣在財政較為困難的情況下,果斷性地投入了400余萬元扶持烤房建設、結構調整改種補貼、抗旱用具和技術員服務隊工資等。
敢于突破 科學發展保生產
岑鞏縣嚴格按照現代煙草農業建設的總體要求,從煙葉生產到煙葉收購全面推行現代烤煙生產實用新技術。“我縣從煙葉生產到煙葉收購做到了‘100%商品化育苗,100%地膜移栽,100%測土配方施肥和100%打頂磨芽’四個‘100%,70%實現了上部煙葉一次性砍烤。”11月24日,筆者在該縣煙草部門采訪時,其負責人陳勇如是說。
在發動群眾產過程中,該縣各鄉鎮嚴格按照種植收購計劃,層層分解到村、組、戶,按照“煙農申請、資格審查、數據核實、張榜公布”的合同簽訂程序強化管理。在移栽前與煙農簽訂合同和承諾書,按照實際單產水平約定合同面積,建立煙農檔案;按合同組織育苗、供苗、移栽,嚴格核定種植農戶、種煙丘塊、落田株數,杜絕超合同和無合同種植;按照種植收購合同約定的面積供應物資,建立供應臺帳,并張榜公布接受群眾監督,強化生產物資供應管理。
在煙葉生產過程中,該縣嚴格按照現代煙草農業建設要求,積極推行“統一供種、集中育苗、商品化供苗”的辦法,切實加強用種、育苗、供苗管理,確保了4月中上旬成苗,4月30日前移栽結束的目標。在煙苗移栽過程中,該縣全面推行拉繩等距移栽技術方法。“天馬鎮全部是按照土煙行距1米、株距0.55-0.60米、密度1100-1200株的要求進行規范化移栽的。”11月25日,該鎮煙葉站站長黃顯文告訴筆者。
敢于勝利 強化服務保質量
據悉,岑鞏縣自8月21日開秤收購烤煙以來,嚴格按照大災之年煙農不減產,大災之年煙農不減收的要求,煙草部門嚴格踐行“國家利益至上、消費者利益至上”的行業共同價值觀,積極探索煙葉收購的新服務流程,創造性地執行“電話預約、預檢定級、委托交售、抽檢入庫”的新收購模式,切實提高了收購效率,縮短了收購時間。同時,該縣煙草部門還抽派了部分業務骨干和技術人員組建服務工作隊,進村入戶指導煙農烘烤,做實入戶預檢工作,既保證煙葉質量,又保證煙農增收。
“我們村因為缺水,過去種谷子十年就有九年缺收,今年村里53戶群眾改種烤煙1050畝,盤點下來創收260余萬元,其中我家種的16畝烤煙也獲得到6.6萬元。”11月25日,岑鞏縣天馬鎮雷公田村村長楊應權樂滋滋地說。
截止11月22日,岑鞏縣今年種植的15750畝烤煙共收購煙葉42230擔,占收購任務的108.28%,超額完成了今年省、州下達的收購任務。其中中上等煙比例達93.27%,實現擔均價806.03元,煙農創收3403.87萬元,產生稅金748.85萬元。較上年烤煙面積增加了4690畝,煙葉產量增長了12030擔,煙農創收增加了1331.88萬元,煙葉稅金增收了293.23萬元。
鏈接:今年“七一”期間,省委書記栗戰書深入黔東南州黎平等縣進行視察調研時指出:“黔東南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有黎平會議體現出來的這樣一種精神,敢創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要知難而上、迎難而上、克難而上,堅定發展的信心不動搖,堅定發展的目標、戰略不動搖。”“敢創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簡稱“三敢”精神),對推動岑鞏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敢”精神的核心是“敢”,敢字當頭,敢想敢干。發揚“三敢”精神,就是要知難而上,迎難而上,克難而上,敢搬“攔路虎”,敢打“攻堅戰”,千方百計解決工作中的一切問題和困難。(楊政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