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
年內或再創新高?
在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之前,多個機構和專業人士紛紛對8月CPI指數情況做出猜測。經濟學家馬光遠預測在6.2%左右,這已是他連續三個月預測準確CPI。馬光遠認為,雖然總體來說8月CPI比7月要低,但在未來4個月,任何一個月的物價都有可能再創新高。目前,國內的貨幣總投放量依然偏高,因此不宜放松貨幣政策。
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李長安也表示,雖然CPI稍微下降了一點,但絕不能因此而對通脹放松警惕,更不能將緊縮政策就此打住。美國QE3可能隨時推出,歐債危機也沒有解除,國內成本上漲因素沒有停止,CPI仍有反彈的可能。
事實上,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看,8月比7月CPI低0.3個百分點,并非因為物價下降,而是因為去年價格上漲的翹尾因素的減弱。從具體數字看,翹尾因素對CPI的影響從上月的3.3個百分點下降到2.7個百分點;新漲價因素則增加了0.3個百分點。也就是說,物價依然呈現上漲態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表示,9月份CPI將依然較高,隨后呈溫和回落趨勢,波動中樞會上移。因8月底9月初部分食品價格再次上漲,9月CPI預計依然處于高位。考慮到宏觀緊縮政策效果逐步顯現,經濟增速回落,外部經濟增長疲弱,豬肉價格總體水平應已見頂,預計物價會回落,到四季度到4%-5%之間。
影響
“緊貨幣”政策或將告一段落
8月物價漲幅高位回落,下一步中國貨幣政策走向備受關注。
“我國應對危機和保增長的貨幣、財政政策把握較為得當,經濟平穩發展,不存在硬著陸風險。”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說,“但考慮到全球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仍未排除,國內的政策走向要避免突然轉向導致調控成果前功盡棄。”
“物價最新走勢將進一步影響當前我國貨幣政策選擇。”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針對去年以來嚴峻通脹形勢而實行的逐步收緊的貨幣政策或將告一段落。”
“近期我國貨幣政策收緊的可能性在下降,但市場所關注的加息步伐是否就此終止仍存變數。”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說,“此前六次加息并沒有緩解負利率狀況,而負利率長期存在不利于管理通脹預期。”
去年四季度以來,我國9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5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但基準利率仍低于同期CPI漲幅。在很長一段時間,城鎮居民都面臨“存款跑不贏物價”的財富減損局面。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元春認為,在外部環境多變的情況下,我國應采取“緊貨幣+松財政”的政策組合。加大財政支出力度,促進消費擴大內需;同時為穩健、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增加“新內涵”,即對農業、戰略新興產業、保障房建設、中小企業等實行“定向寬松”。
“未來一段時間我國貨幣政策將進入審慎平衡期。”連平認為,與年初政策的全力抗通脹相比,今后貨幣政策要在主要考慮通脹壓力的同時,關注經濟增長問題,貨幣工具的運用也要更為謹慎、更加兼顧平衡。
特寫
原來逛超市現在掃地攤
“蒿子稈八塊九、香菜九塊九、茴香五塊九,常見的蔬菜都這么貴。”正在沃爾瑪購物廣場宣武門店買菜的李女士指著面前的價簽說。李女士家住在沃爾瑪附近,經常到這個超市買菜。對于眼前的菜價,李女士覺得很無奈。“這些都是當季的菜,而且生長期都不長,為什么價格漲得這么高呢。”挑來挑去,李女士最后沒有選購任何蔬菜。
像李女士一樣,多位接受采訪的消費者都認為,青菜價格明顯偏高。“想吃的菜都有點貴,以前的芹菜一塊多錢一斤,現在三四塊很平常”。
除了蔬菜,消費者形容雞蛋和肉類的價格更是“翻著跟斗往上漲”。正在挑選雞蛋的鄭女士告訴記者,去年9月,雞蛋的價格只有三元多一斤,現在已經漲到快六元。“尤其是豬肉,去年一斤還是十多塊錢,現在是二十多塊,有點吃不起了”。
面對高菜價,消費者在選購時多了幾分算計。一些消費者改變了消費習慣,轉而到地攤買菜。
土生土長的北京市民感嘆菜價太高,“北漂”也明顯感到近來的生活成本在上升。
一位來自河北的張先生說,自己近期很少到超市或市場去買菜,路邊攤成了他的首選。“雖然價格也不低,但還是相對便宜些,而且可以討價還價”。
為了留住顧客,一些超市打出了促銷的牌子。在肉類區,促銷的幾個柜臺前圍滿了選購的顧客,帶皮前臀尖原價19.5元,現價11.8元;帶皮后臀尖原價20.5元,現價13.8元;帶皮五花肉原價20.8元,現價13.6元。相對于促銷品種的火爆,賣相和質量都更勝一籌的超級后臀尖和前臀尖顯得門庭冷落,幾乎無人問津,兩者的價格都在20元左右。
本版采寫/本報記者 蔣彥鑫 李蕾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