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主要經濟體貿易流大幅減弱,全球航運業的虧損面在進一步擴大,歐美主要大港集裝箱貨量大幅縮減。此時,上海港領銜中國港口在全球航運的低迷中逆勢突圍,呈現快速回升的態勢。
與新興經濟體海運貿易的活躍,直接帶動了中國港口的吞吐量上升。從港口貨源比重看,今年前7個月首次出現了進口增長高于出口增長,從而有效避免了歐美等主要經濟體需求減弱帶來的港口貨量下滑的勢頭。
上海港日前傳來消息:2011年集裝箱吞吐量一舉突破3000萬標準箱(TEU)大關,創下全球港口集裝箱運輸史上的最高紀錄。同時,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規模以上港口貨物吞吐量將達91億噸,同比增長12.3%,其中集裝箱吞吐量為1.63億TEU,增長11.8%。在金融危機陰霾未散、全球航運重蹈低谷之時,上海港能領銜中國港口從逆勢中突圍,到底靠的是什么?
全球港航遭遇后危機“寒流”,未來兩三年還將延續
今年,美債危機警報拉響,歐債危機持續發酵、擴散。至第三季度,七大工業國和金磚國家的進口環比下降1%,出口增幅也出現大幅下滑。隨著主要經濟體貿易流大幅減弱,亞美、亞歐等全球海運主干航線的貨量不可避免地進入下行通道。“旺季不旺”也加劇了運價下跌的勢頭。中國至歐洲、地中海、美西、美東、日本、澳新等航線運價均呈現持續下跌之勢。
全球主干航線運價一路下跌,直接引發歐美航線大撤退。今年以來,已有近20條亞美航線遭撤線,減少的運力約在每周5.3萬TEU。與此同時,由于貨量逐月下滑、油價高企、運力過剩等多重因素疊加,金融危機最低谷時全行業虧損的局面已再度重演。國際知名咨詢公司Alphailiner調查顯示,全球15家主要班輪公司第二季度平均營運利潤率負8%,第三季度為負9%。航運業的虧損面在進一步擴大。隨著全球航運重蹈低迷,同處全球貿易物流鏈上的港口難以“獨善其身”,歐美主要大港集裝箱貨量大幅縮減,美國西部大港洛杉磯港今年前三季度僅增長0.2%,溫哥華港增長1.3%。第三季度,西雅圖港更是出現了5.9%的負增長。
對于航運市場持續低迷、全行業普遍虧損的狀況,中國海運集團董事長李紹德表示,這是航運市場周期性變化和結構性矛盾疊加,在未來兩三年還將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