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17日,據貴州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的旱情通報,全省農作物因干旱受災面積428.5萬畝, 88萬人、51.8萬頭大牲畜先后發生臨時性飲水困難。
黃平縣屬特旱區之一,飽受旱魔的侵襲,不僅池塘干涸、小河斷水、稻田干裂,農作物減產絕收,許多地方人畜飲水也越來越艱難。
在黃平縣一碗水鄉長龍灣村,人們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長龍灣,長龍灣,十年九旱,不旱也干”。 來形容當地缺水嚴重的自然環境。當地鄉領導說:“每年一到夏季,只要有一個星期不下雨,鄉政府就要安排車輛去村里送水,解決當地村民的飲用水問題”。
然而,在今年這樣的大旱之年,鄉政府卻不再為長龍灣村村民的送水發愁了,因為長龍灣村今年不缺水。是蒼天特別的眷顧長龍灣嗎?
2009年,黃平移動公司與一碗水鄉長龍灣村結成了共建幫扶對子。結對以來,黃平移動公司踐行 “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核心價值觀,將解決長龍灣村的人畜飲用水問題,納入了重要議事日程。
長龍灣村轄9個村民小組(11個自然寨):有長龍灣、伍家坳、王家壩、大塘、毛狗洞、大沖、濫沖灣、董院、小寨村民小組。村民散居在海拔900多米的一個大山坡上,是一個漢族、苗族,亻革、侗、土家等族雜居的村子,全村有總人口213戶、1060人。主要農作物是馬鈴薯,水稻、玉米、烤煙。
該村地處偏遠,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決定了山高坡陡、土薄易旱,困擾1000多村民的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就是是嚴重缺水。一年的大部分時間,村民們都需要下到離村子幾公里遠的山腳深溝里去背水,條件好一點的人家趕牲口馱水,用摩托車到外村運水。每天,一戶人家需要一個壯勞力專門負責運水,而這僅僅能滿足簡單、節儉的日常生活用水。一旦天旱無雨,就只有等政府用車輛運來。
黃平移動公司了解情況后,主動向鄉黨委、鄉政府匯報,并積極與上級主管部門加強溝通、匯報,爭取資金支持。在鄉黨委、政府、黃平移動及村委多方共同努力下,終于落實了工程建設資金46.87萬元,其中,中國移動集團公司抗旱捐贈11.5萬元,省級飲水安全資金33.84萬元,群眾自籌1.53萬元。建設機井一口,配套泵房及電力設備,容量50立方高位蓄水池一口,主水管道4公里,分水管道至每家每戶約12公里。
山村里有了“地表水貴如油、地下水滾滾流”的說法。如何把地表水留住、把地下水引進村子,成了解決用水問題的關鍵。工程立項后,為尋找到水源點,解決群眾用水之急,公司領導會同鄉黨委書記,鄉長等政府工作人員、以及省101地質隊專家等,冒著炎熱,深入長龍灣村委會的周邊自然村,對可能存在水源的地方逐一步行查找,功夫不負苦心人。在鄉領導及村委領導的帶領下,經過二十幾名領導干部和群眾的同心協力全面尋找,多次實地勘察水源,排查出了兩個水源點。并于2010年11月8日正式開工。
長龍灣村群眾看到領導干部為了村民的人畜飲水問題費盡了心思,在村委的帶領下,大家自發地扛鋤頭,洋鎬,一起開挖儲水池、管路溝、電桿洞等,克服了當地氣候條件惡劣、點多面廣、運輸不便的困難,在第一個水源點取水失敗的情況下,立即轉戰第二水源點,深入地表打井,打到120余米處終于找到了水源。
長龍灣村飲水工程,項目從立項到工程完工,僅用了四個月的時間。為了保證飲水工程的長期穩定運行,黃平移動公司嚴把建后管理關。本著管護資金、責任、人員“三落實”的原則,建立回訪、溝通聯系制度,定期走訪長龍灣村,幫助該村建立一套“以水養水”的長效管理機制,確保飲水工程建得起,管得好。
2011年3月15日,對于黃平一碗水鄉長龍灣村的村民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慶賀的大喜日子。這一天,長龍灣村喝上了祖祖輩輩都沒喝上的清泉水,從此徹底告別了世世代代靠人背馬馱飲水的歷史!他們殺豬宰羊,載歌載舞,慶祝這一里程碑的時刻。
最近,黃平公司又將愛心帶到了長龍灣村,對受旱災嚴重的村民送去2000元的幫扶款,向該村村委會捐贈1000元飲水工程維修管理基金。(馬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