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農歷正月十四,首屆“地坪風雨橋”文化藝術節在黎平縣地坪隆重舉行。
來到地坪,身著盛裝的侗家兒女已經在花橋門樓“攔路”迎賓了,她們手持酒碗,唱著敬酒歌,并獻上了“侗族哈達”,以侗鄉特有的迎賓儀式熱情歡迎客人的到來。走過一道用鵝卵石鋪就的花街路,旖旎的地坪風雨橋便映入了我們的眼簾。
地坪風雨橋橫跨南江河,始建于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橋中有樓,樓中設廊,廊內有畫,畫中記載著侗家人優美的傳說典故。整座橋的建筑巧妙運用杠桿力學原理,不用一釘一鉚。全長57.61米,寬5.2米,距正常河道水位10.75米。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侗族歷史上建筑最早的一座,眾多風雨橋中工藝最為精美。
哆耶、吹蘆笙、河歌對唱、唱侗族大歌、千人圓舞曲等一系列的民風民俗活動,讓游客早已沉浸在節日的喜悅之中。
“我們辦地坪風雨橋文化藝術節,就是為了增強人們的護橋意識,不斷豐富風雨橋的文化內涵。”地坪鄉上寨村76歲的羅邦興老人道出了舉辦地坪風雨橋文化藝術節的初衷。
說到護橋,不得不令人想起2004年7月20日,一場百年不遇的洪水沖毀了侗家人心目中神圣的地坪風雨橋,所有構件隨波而去。危急中,侗鄉兒女或投身急流,或沿河而下,輾轉百里從急流中搶救、搜尋風雨橋構件,譜寫了一曲文化遺產保護人人參與的動人壯歌。
地坪風雨橋得以重建,重展當年的風采。它將世代傳誦地坪侗家鄉親們的保護遺產的感人事跡,再一次凝聚侗家人,鼓舞侗家的后代,去呵護文化遺產、去傳承侗族文化。
“風雨橋是侗寨的象征,是侗族建筑藝術的一朵奇葩。為了保護好地坪風雨橋這座‘國寶’,我們將會把地坪風雨橋文化藝術節持續不斷的辦下去!”地坪上寨村支書溫獻玲介紹說。
在采訪中,我們感受到了當地侗族同胞強烈的民族文化和文物保護意識。他們呵護的不僅是風雨橋,更是堅守著自己的精神家園。
人們在風雨橋上或小憩、或迎賓送客、或觀賞風景,蘆笙陣陣、侗歌飄揚。這和諧的侗鄉畫卷令人不禁發自內心的感慨:侗鄉辦節保護“國寶”真給力!(張才林 通訊員 周志光)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