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進入7月以來,黎平縣出現持續干旱少雨高溫天氣,降雨量與歷年同期相比偏少66.7%,蒸發量同期偏多22%,導致全縣25個鄉鎮發生不同程度的旱災。水稻、玉米、蔬菜等農作物受災面積達25.62萬畝,成災面積達9.95萬畝。在大稼鄉等干旱最嚴重的鄉鎮絕收面積達總面積的50%。
為切實加強抗旱救災工作的組織領導,該縣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動,不誤時機,動員全縣各級各部門和全縣群眾高度重視和切實抓好抗旱救災工作。實行縣領導干部包片,縣直部門領導、鄉鎮領導包村,鄉鎮干部、村干包組、組干包戶的抗旱層層包保指導責任制,做到領導到崗,責任到人,措施到位,確保抗旱各項工作措施及時落實到基層,落實到群眾,落實到丘塊。從農業、水利等部門抽調30余名領導干部、技術干部組成8個抗旱救災工作服務隊,分赴25個鄉鎮開展抗旱救災服務指導工作。把保住有水源點農田、糧食生產重點壩區、城鄉人畜飲水等為抗旱救災的工作重點。對多年靠天吃飯的高榜田、望天田和收成無望的稻田,引導群眾對農作物進行改種。
由于該縣國土面積大,抗旱救災面寬,邊遠的鄉鎮山高坡陡,旱情最重,需要投入抗旱的用車、用油、調水等物資量較大。為保障抗旱物資和資金,目前,該縣共投入抗旱資金175萬元,發放不同功率的抽水機具116臺套,架設抽水供電277處,籌備抗旱燃油20噸,保障抗旱救災工作的有效開展。(吳興文)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