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苗寨朝霞少兒藝術團的孩子們歡快歌唱。李碩 攝
鞠萍和小黃少兒侗族大歌隊的孩子們在一起。李雪欽 攝
苗侗民歌的“傳”與“創”
◆鞠萍:“侗族大歌很奇妙,不用伴奏,沒人指揮,也能唱出整齊美妙的和聲。我想這是發自歌唱者內心的和諧之聲吧,這種感覺應該是與生俱來的藝術特質。我希望這種燦爛的民族文化能千古流傳下去。”
◆周洲:“我的心被他們的歌聲打動了,他們看起來那么快樂隨意,卻能在合唱中發出4個乃至更多的聲部,而且每個聲部的層次都很均勻,就像這里的人一樣,簡簡單單、相親相愛。”
◆謝孟偉:“‘朝霞工程’4個字對我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在我生活和學習最需要幫助的時候,2003年‘朝霞工程’獎學金資助了我。‘吃水不忘挖井人’這句話,我深深地刻在了心里。我會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宣傳‘朝霞精神’,幫助更多的人實現藝術夢想。對我來說,這回來貴州也是一次感恩之旅。”
早春三月,北國的樹木尚未吐出新綠,西南之黔的油菜花就已金黃了綿延起伏的山巒。而在云貴高原的東南邊緣,素有“歌舞海洋”之美譽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攝像機鏡頭前,更煥發出濃郁迷人的民族風情。3月12日,由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和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聯合主辦的“好歌傳唱西部行,用歌聲點亮朝霞”拍攝小組一行13人,來到貴州省從江縣小黃侗族寨和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開始了為期3天的專題片拍攝工作。
定格:侗族大歌
乍聽“小黃”一詞,你可能會誤以為是一個人的名字或姓氏。其實小黃是一個村寨的名字,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的發源地。
一人領唱,多人合唱,時而高亢寬廣,時而低沉悠揚,不時發出鳥叫蟬鳴、江河奔流、山谷回響的聲音,如林澗潺潺,似蟲鳴啾啾,又像清泉般閃光悅耳,把聽眾帶入如詩如畫的大自然中……來自小黃少兒侗族大歌隊的成員們各施所長,為拍攝組演唱了《蟬之歌》等經典大歌,在無樂器伴奏、無人指揮的情況下,實現了多聲部合唱,將高、中、低音渾為一體。身著侗族盛裝的女孩,發髻上插著奪目的銀簪花,幾縷銀穗子向外伸了出來,跟著歌聲輕輕顫動。
從江縣高增鄉小黃小學校長吳杰告訴記者,2009年開始,在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朝霞工程”的扶持下,小黃建立了少兒侗族大歌培訓基地。作為“朝霞工程”的受益者,小黃少兒侗族大歌隊的孩子們獲知有人要過來拍攝,天還沒亮就趕到鼓樓前集合。“他們很喜歡唱侗歌,從咿呀學語起,父母就開始教他們唱。這些歌曲像是從他們身體里流淌出來,是源自內心的表達。”吳杰說。
切換:西江苗寨
“山山環抱著村寨,寨前寨后風景秀,寨旁梯田一片片,美麗的西江千戶苗寨……”在離小黃侗族寨約7小時車程的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響起了《西江是個好地方》這首歌。演唱者,正是西江苗寨朝霞少兒藝術團的姑娘們。
苗族姑娘們戴著高約20厘米的制作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還插有高低不齊的銀翹翅,她們站在一塊兒唱歌,即匯聚成銀光閃閃的美麗景象。與小黃侗族姑娘的素色布褂相比,苗族姑娘們的大花衣色彩鮮艷、圖紋精致,花色品種多,可謂“花衣銀裝賽天仙”。
有趣的是,西江苗寨朝霞少兒藝術團的成員由小學二年級至六年級的女學生組成,目前共有60人,年紀最小的只有8歲,最大的13歲。該藝術團是2000年“朝霞工程”啟動后逐步建立起來的,旨在創作和表演具有地方特色的苗族歌曲和舞蹈,以及具有濃厚生活氣息和時代精神的校園歌舞。
捕捉:流行兒歌教唱
此次拍攝中,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的兩位主持人――笑容可掬的鞠萍和青春開朗的周洲,受到了孩子們的熱烈歡迎。這不!她們的脖子上掛上了好幾串用紅線網著的紅雞蛋,那就是孩子們為表達“愛意”獻上的。為了讓侗族、苗族的孩子們學會唱一些優秀、流行的少兒歌曲,比如《春曉》《唱響和平》等,兩位主持人使出了混身解數來客串音樂老師。
“周洲姐姐教我唱的是《司馬光砸缸》,我普通話不好,gang和guang的音分不清,她總是很有耐心、一遍又一遍地教我,現在我學會了!”12歲的吳義花高興地說:“我以后也會把這首歌教給其他小朋友。”說到這里,吳義花向記者認真展示了周洲送給她的禮物――《2010年全國兒童歌曲大獎賽50首優秀少兒歌曲》DVD光碟。
而另一位“朝霞”使者――曾出演電視劇《小兵張嘎》中張嘎一角的謝孟偉,一到場就被孩子們認出來了,被親切地稱為“嘎子哥”。他和侗族的男孩子們真可謂“打成一片”,還一起雄糾糾、氣昂昂地唱起了歌曲《八路軍拉大栓》。
“學唱具有生活氣息和時代精神的校園歌曲,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和了解外面的世界。”從江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石明蓮告訴記者,少數民族雖然有自己的文化,但畢竟生活在現代社會,多與外面交流互動,可以推動民族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特寫:讓侗歌后繼有人
“一群侗家青年男女上山干活。歇息時,他們的笑聲逗樂了山上的鳥兒蟲兒,霎時百鳥齊鳴、百蟲齊唱,聲音有高有低、有先有后、有起有落,把大伙兒陶醉了。于是他們模仿鳥蟲唱鳴,有的學高音,有的哼低音,大伙越唱越好聽。這樣慢慢便有了侗族大歌。”年近花甲的資深歌師賈元金生動地描述著侗歌的緣起,一番言語后竟眉頭緊鎖,臉上掠過一絲憂愁。
賈元金出生于歌師世家,一家人能歌善唱,還組成了一支完整的歌隊,常被邀請到各地演出。其本人讀過初中,有一定的文化基礎,漢語講得好,因而被認為是最好的侗歌文化傳播者之一。
“雖然侗族大歌已經走進了小黃小學的課堂,但仍然沒有‘課本’,因為侗歌主要靠口耳相傳,所以要編寫侗歌課程很有難度。如果沒有收集保存,老歌師們一旦去世,會帶走很多歌。”賈元金告訴記者,由于歌師的年齡逐漸老化,以往靠口頭傳播的民間歌謠如今面臨消亡的危險。
曾參加過央視青歌賽海選的侗族姑娘潘紅香無奈地說:“我得在家干活,平時有節日或需要外出表演才唱歌。”潘紅香的情況,實際上是許多侗族孩子的處境。
“現在侗族孩子都上學校讀書,畢業后又為升學或工作忙碌,學唱侗歌的時間很少。”賈元金說,侗歌學習要在各種空間和時間不間斷地聽、唱,只有連續積累才能學好。
“我擔心侗族大歌沒有傳人,培養年輕一代的歌師歌手、收集整理傳統侗族大歌是必須要做的。”賈元金目前就在采集侗歌,為了防止侗歌的發音被遺忘,他干脆用漢語諧音直接音譯過來,現在已經寫滿了兩個筆記本,大約有100多首。“但諧音畢竟也不準確,要原汁原味就得聽原唱。”賈元金現在有個心愿,就是把老一輩唱的侗族大歌全都錄下,刻成光盤,久遠地保存下去。
隨著與外界接觸的加深,除了收集、教唱侗歌外,賈元金還譜寫了各種融匯現代氣息的侗歌,涉及環保、交通等內容,探索出一條民族語言與藝術創新共同發展的新路子。
值得慶幸的是,在記者的采訪中,有不少苗族侗族的孩子的理想是當老師,而且是教歌的老師。西江民族小學音樂老師蔡金彩告訴記者,他們學校開設了民族文化傳承班,共有80多個學生,授課內容包括苗族歌舞、苗族蘆笙、苗族服飾等。“這樣可以讓苗族子弟接受系統的苗族文化教育,使苗族優秀文化一代一代得以傳承。”蔡金彩說。
幕后:“朝霞”成就夢想
貴州的此次拍攝活動是繼云南玉溪、廣西南寧后的第三站,旨在通過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的拍攝,借“好歌傳唱”來展示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實施“朝霞工程”的成果,不僅為“朝霞”受益者提供了展示才藝的平臺,也讓更多的人關心、關注少數民族民間文化。
“朝霞工程”由中國文聯發起、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主辦,活動從2000年開始,在中國西部地區扶助培養2000名7至15歲具有藝術天賦但就學有困難的少數民族少年兒童。貴州省的民族文化資源十分豐富,但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搶救和發展是貴州面臨的緊迫問題。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參加“朝霞工程”已有10個年頭的貴州省文聯副主席井緒東告訴記者,從事“朝霞”工作重在堅持,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讓這項公益工程產生實效。經過全省各級文聯的努力,目前全省受扶助的少數民族少年文藝人才共有287名,這些孩子分布在60多個縣區。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聯黨組書記、主席何忠善不無驕傲地說,黔東南受益于“朝霞工程”的孩子有60多人,其中75%以上都考上了大專院校。“朝霞工程”幫助有天賦的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對于培養少數民族文藝后備人才有積極的促進和示范作用,為保住少數民族的文化基因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們期待,今日的“朝霞”,會成為明天貴州高原上閃耀的星光。(李雪欽)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