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施秉縣楊柳塘鎮巴梭片區苗族群眾聚集于海拔1300多米高的構巴仙(地名)舉行祈雨儀式。當天,巴梭和附近區域的苗族男女皆身著盛裝在構巴仙山頂上載歌載舞,通過吹奏蘆笙、跳蘆笙舞等系列活動祭祀祖先,祈求上蒼普降大雨,以求當年作物獲得豐收。
據了解,巴梭是由二十多個寨子組成的苗族聚居區,位于施秉縣楊柳塘鎮轄區內。每年古歷二月的午日(兩個午日取后午,三個午日取中午)起,巴梭和附近區域的苗族男女都穿上盛裝,匯集到巴梭中心地帶,即楊柳塘鎮長田村長田寨和施秉火車站對面的夯巴苗寨前舉行吉巴梭蘆笙活動,活動項目有吹奏蘆笙、跳蘆笙舞、斗雞、斗畫眉、斗牛、賽馬、籃球等傳統民間節目。在苗語中,“吉”就是“爬”的意思,巴梭是區域性山麓名,吉巴梭蘆笙節譯成漢語也就是“爬高坡”蘆笙節。
關于吉巴梭蘆笙節的來歷,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當地寨老介紹,相傳在遠古時候,祖宗王寶勾雄的老婆生小孩未滿月就拿尿布去洗,沒戴斗笠(在該地區,至今苗族婦女生小孩若未滿月自己外出洗尿布仍要戴斗笠),雷公見了認為對自己不尊敬,就忿忿然地去睡大覺而不再降雨水了。她又將尿布拿到龍塘去洗,惹得龍王爺大怒,不再管水了。于是天下大旱,河流于斷,田土荒蕪,草木枯萎,五谷不長。王寶勾雄心急如火,找大家來商量后,決定住在高坡的的于二月午日吹蘆笙向雷公道歉,祈求雷公給人間降雨;住在河邊的,敲鑼打鼓劃龍船向龍王爺請罪,迎接龍王爺回來管水,如此以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從那以后,高坡吹蘆笙、河邊劃龍船的習俗就代代相傳待續下來。人們認為構巴仙山坡最高,離天最近,吹蘆笙雷公才聽到,于是大家便到上面使勁吹,誰料蘆笙一響地動山搖,大雨瓢潑似地把田坎土埂都沖垮了,當年沒有得到好收成。第二年,人們就轉移到對面的構寶屯(即寶屯坡)坡上吹,哪曉得坡矮了蘆笙聲被四周東擋西擋,雷公沒有聽清,因而有時降大雨有時不降雨,雨水不均勻,還是沒有好收成。第三年,人們又移到夯巴寨前坪地上吹,就有了好收成。從那以后,便形成每年舉行吉巴梭蘆笙節要先到構巴仙山上吹一天蘆笙給雷公送個信,再到夯巴寨前連吹三天的程序。
巴梭蘆笙節祈雨儀式,是祭祀性節日。目的是傳統文化中的祈雨或祈福。它滿足人們尋找一個詩化的精神家園:如藍天白云、高山流水,掙脫失落、衣食富足,過上有尊嚴的生活。據悉,該活動已有400多年歷史,每年古歷二月的午日(兩個午日取后午,三個午日取中午)起,巴梭和附近區域的苗族男女都會到構巴仙山頂上進行祭祀,從未間斷過。
(張鴻 李麗娟)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