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道文化節現場
楊柳塘鎮小學生表演蘆笙舞蹈《蘆笙場上》
看會觀眾
2011年3月29日,貴州省施秉縣隆重舉辦巴梭第二屆刻道文化節暨二月蘆笙會。附近縣市及當地各族群眾上萬人參加了刻道文化節暨二月蘆笙會。此次刻道文化節暨二月蘆笙會在保留傳統習俗的前提下還新增了相關現代元素,受到了各地游人的青睞。
“巴梭”是楊柳塘地區的苗語音譯,由二十多個苗族寨子組成。每年農歷的二月午日(兩個午日取后午,三個午日取中午)起會,活動共舉行三天。會期當地的苗族男女都穿上盛裝,匯集到巴梭中心地帶屯上和老寨自然寨舉行吉巴梭蘆笙活動。活動項目有構巴仙祈雨、吹奏蘆笙、跳蘆笙舞、斗雞、斗畫眉、斗牛、賽馬、籃球等民間傳統項目。
苗族“刻道”即“刻木”,漢語譯為《苗族開親歌》,主要流傳于貴州省施秉縣楊柳塘鎮巴梭地區!翱痰馈笔蔷幼≡谥袊硟鹊拿缱迦后w中,至今惟一保留的刻木記事符號。它是迄今為止苗族最早的記事實物和該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同時也是苗族古歌中歷史最長、規模最大、流傳最廣的酒歌,有一萬多行的歌詞。它是苗族先民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積累和演變而形成的,其間吸收了其他民族優秀的民歌精華,形成了苗族詩歌獨具的特色和風格。古歌對環境的描寫,對人物語言、行動、心理和性格的刻畫,繪聲繪色、栩栩如生。
“刻道”是一部具有濃郁民族氣息的苗族婚姻敘事長詩,更是一部規模宏大、歷史悠久的苗族古籍,它不僅取得了很高的文學藝術成就,在苗族的起源和遷徙、圖騰崇拜、數學知識、語言學等方面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價值。
“刻道”原作為記事棒,后來演變成敘事歌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它以符號代替文字,用腳步穿越歷史。
據了解,2006年刻道文化成功申報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能讓苗族“刻道”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施秉縣專門成立了苗族刻道文化學會并于2010年成功舉辦了首屆巴梭“刻道”文化節暨二月蘆笙會。 (張鴻 李麗娟)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