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吳水根的銀飾品問世之后,他的名字在村里、鎮里也逐步熟悉起來,加上吳水根忠厚老實,村民前來訂購的銀飾品含銀量高,不短斤少兩,深得群眾信任。后來他配備了電腦,學會了網絡銷售,吳水根的銀飾加工生意更是不愁銷路了,他的名字也引起了許多外界人的注意。不到幾年時間,吳水根的生活就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的不足五十平方米的老木房變成了亮麗的磚房,各種生活用具原來沒有的或是老式的現在都配備齊全,跟上了時代的步伐。一家四口人除最小的兒子還在讀書外,妻子和女兒也加入了銀飾加工行業。
2002年的荃灣藝術節,吳水根還應邀到到現場演示銀飾加工的全過程,觀眾們對他的精彩表演贊不絕口。如今,他家的大廳里掛滿了密密麻麻的獎狀和照片,這幾年,他在省內外的比賽中得了不少獎項,“多彩貴州”的銀質獎杯也定點由他制作。
直到現在,臺江縣的苗族銀匠們,都以手工作坊的模式來制作銀飾,就是在這間不足5平米的小屋子里,吳水根便制出了一件又一件熠熠生輝的藝術品,每一件銀飾都需要一個繁雜精細的制造過程,就連一個小小的發簪也不例外。為了勾勒發簪上圖紋的輪廓,現在吳水根要把這些融化了的銀塊,打制成為直徑僅有0.3厘米的細絲,打造這種細絲,需要借助一種特制的拉絲眼板,板上布滿了不同直徑的孔眼,吳水根從稍大的孔眼開始,一遍一遍的將銀塊逐層拉細,拉出銀絲后,吳水根開始用它編制圖紋。用銀絲勾出蝴蝶的輪廓之后,吳水根開始為銀飾定型,將蝴蝶焊接在一塊平整的銀片上,苗族傳統技法中,焊接銀飾不用焊條,而用一種焊印,吳水根把用銀絲編制好的蝴蝶,沾上焊印,放至印銀板上,再用空心的銅制導管,吹火焊接,這種嘴吹焊接的方法,火力溫和,無明顯的焊點,渾然天成,而火溫的高低,則由吹出的風力大小決定,這種手口并用的焊接技法,對銀匠來說,也是一種考驗,現在,這種嘴吹焊接的古老技法,已經不多見了,可吳水根始終認為,傳統的銀飾文化,要用傳統的技法來制造,才會完整,經過一番細細的打磨,吳水根手中飛出了一只只精美的蝴蝶,制作這樣的一只蝴蝶,前后用了將近一個小時,以此為參照,我們不難想象,制作一整套盛裝的耗時,將有多么驚人。臺江縣施洞鎮的許多人家,都以制造銷售銀飾為生,隨著經濟的發展,這里的家家戶戶都蓋起了小樓,如今,這里的銀飾,不僅是苗族姑娘的盛裝,都漸漸成為了游客爭相購買的紀念品。
在苗家人眼中,一個姑娘要是沒有一套銀飾,就不能談婚論嫁,一個小伙子,若是有一手過硬的打銀技藝,則可以不愁生計,到了吳水根這一代,這種傳統的男女分工的觀念,開始有所轉變。 吳水根是吳家第八代做銀飾的,之前工藝傳男不傳女,密不外傳,他卻開了先河,他讓女兒吳春秀成了第九代傳人。他技術好,村子里的人都來請教,他干脆收下八九個徒弟,開枝散葉。兒子吳曉東一直在外面讀書,小時候也學過銀匠的手藝活兒,吳水根卻并不建議他繼承祖業,他說,這里念書的人不多,我希望他走出去闖闖。 女兒吳春秀是鎮上出名的漂亮姑娘,銀飾的手藝也不錯,在父親吳水根的精心培養下,如今她已經成為一位獨擋一面的女銀匠。女婿楊文曾經在凱里市做過生意,他的漢語比較好,除了跟著老丈人吳水根學做銀器之外,還負責銷售經營,在家里開了一間小屋子做柜臺,從手鐲、耳環、戒指到銀帽、項圈,一應俱全。
吳水根高超的銀飾制作技術,引起了各級各界的關注,2009年,吳水根被命名為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族銀飾鍛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10年被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族銀飾鍛造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11年臺江縣文體廣電局正在為吳水根申報國家級銀飾鍛造技藝傳承人。(張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