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臺鉆機分赴26個縣市 技術人員:我們每天追著旱情跑
9月5日下午4點,安龍縣新安鎮舍寨村,自從8月12日進場以來,鐘秀郎機長和打井隊隊員,已經在這里連續作戰20多天,當天,鉆井深度已經超過120米,一股股渾黃的水柱不時從井口噴出,鐘秀郎說,估計在第二天,鉆井就將結束。這口井估計日出水量在500噸左右。喜訊讓圍觀的村民已經開始憧憬:水打出來以后,在水利部門的支持下,可以將井水引到山上的蓄水池,再用管道引入每戶村民家中。
自從今年春節,鐘秀郎就沒有回過家,盡管他家就在興義。“旱情發生前,一直忙于設備檢修,旱情發生后,更是不可能回家。”他說。交談中,鐘秀郎心痛起鉆井機來,”機器也累啊,它們更是需要連軸轉。
年過60的任興榮是空壓機操作技術人員,已經退休的他通過返聘,重返抗旱一線。空壓機是打井隊采用的先進技術設備,目前,111地質大隊11個鉆井隊總共配備了3臺空壓機,這就需要任興榮在各個鉆井隊之間來回穿梭。從8月上旬開始,他和空壓機已經“造訪”了5個鉆井工地。
每一個打井小分隊都在和旱情賽跑。下午5點,當記者趕到安龍縣的一處打井工地時,才從當地村民口中得知,當地打井工作已經順利結束,打井隊已經移師安馬村,展開新一輪的打井。
一個小時后,在安馬村的鉆井平臺邊,打井隊機長焦洪對記者說,當地原有一口泉水,如今已經基本干涸,打井用水也要依靠村民守候一夜,斷斷續續抽到打井現場。所以,“打井只能連續作戰,哪里能歇氣呢”。鉆井平臺不遠處的稻田里,一頂救災帳篷,成為焦洪和打井隊員的住處。“這頂帳篷,是去年在普安抗旱打井時,當地政府支援的。”焦洪說。
9月5日晚7點,在安龍縣城,記者追上了111地質大隊副大隊長王志平。
盡管早在幾天前,記者就已經和王志平初步約定在貞豐對他進行采訪,但是,“計劃沒有變化快”。9月5日當天,由于旱情緊急,王志平一直在黔西南各地奔波,指導各個打井分隊的鉆探。整個白天,他只能通過電話和記者保持聯系。
“現在我們每天都在追著旱情跑。”王志平這樣向記者表示歉意。
王志平負責畢節、黔西南、黔東南三地的抗旱打井總體協調和打井定孔,每一口井的鉆孔的具體位置,需要他和技術人員通過分析地質水文條件和地球物理勘探結果決定。
旱情緊急,每天,王志平的電話基本上沒有“歇息”的時候,哪里的抗旱打井有技術需求,王志平就得往哪里趕。
9月5日晚上10點,記者告別王志平,從安龍趕往貞豐。道別之時,王志平說,第二天他們將趕往興仁,同時由于黔東南旱情持續發展,還要組織4臺鉆井趕往施秉等地。
據統計,目前,共有10個地勘單位的40臺鉆機趕赴全省各地,展開抗旱打井工作。
采用國際先進技術 既能打得快還能打得準
以前用常規鉆,打一口井需要40天,現在通過采用新技術新設備,打一口井可以在一個星期左右完成。
談起抗旱打井,王志平很是自豪。
從2006年開始,貴州省地礦系統引入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空氣潛孔錘打井技術,大幅提高了打井效率。
通過空壓機向井內吹入高壓空氣,使鉆頭像沖擊電鉆一樣,將堅硬的巖石擊碎,同時石渣被高壓空氣吹出井外,不再需要打兩三米就要提起鉆桿取巖心。鉆井進入地下水層后,噴涌而出的水柱,能將附著在井壁上的泥土等物洗得干干凈凈,也節省了抽水“洗井”的時間。“以往有些井連著抽4、5天還是臟水,現在幾個小時到一天時間,就能抽出清水。”王志平說。
打得快,還能打得準。目前,省地礦系統打井成功率超過80%,王志平說,多年來,地礦系統積累了豐富而詳盡的水文地質資料,為尋找地下水提供了指向明確的“地下地圖”。同時,地球物理勘探技術的使用,進一步提高了定孔的準確性。地球物理勘探是利用地球物理的原理,根據各種巖石之間的密度、磁性、電性、彈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質的差異,選用不同的物理方法和物探儀器,測量工程區的地球物理場的變化,了解其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條件的勘探和測試方法。水利物探是在所選區域兩頭拉幾條直線,兩頭鉆探后通電測電阻。“如果地下有水的話,就會呈現低阻狀態。如果全是巖石,那么地下幾乎全部都是高阻,那就宣告這里沒水。
多項國際先進技術的護駕,使得貴州抗旱打井一次次又快又準打出清泉,潤澤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