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在線訊 9月29日,記者來到了距凱里城近10公里的凱里市開發區的苗寨清新村5組。
從苗寨遠看開發區街區,遠處欣欣向榮、樓房林立,而苗寨中相對應的是已有不少村民推倒了舊木房,也是棟棟新磚房拔地而起。
走進了一位名叫楊光烈的村民院落,偌大個院子顯得整潔而寧靜,主人剛吃過午飯,正和妻子及父母坐在房中聊天。見到記者趕緊給讓座。
之前的9月5日,凱里開發區隆重舉行“民生工程”首發儀式,這天起,在該開發區中包括清新苗寨在內的8個苗寨的村民全部納入了與城市市民同樣的社會保障體系,參加新農保老百姓人數達7316人,享受老齡補貼1709人,參加農村房屋災害保險2737戶。
這確實是件了不起的“民生工程”
對于這些苗寨的村民來說,這樣的社保體系的建立徹底解決了他們失地后的后顧之憂,而對政府而言,在謀取經濟上的發展后,怎樣敢于讓利于民,使其共享發展成果,則具有不可低估的借鑒示范意義。
陪同采訪的開發區黨政辦的副主任藍瓊告訴記者,開發區從2000年建立,從最初的50萬元資金起步,到今天的以實現財政收入3個多億,其快速發展之勢令人矚目。
而這樣的發展始終是與民生的保障緊緊相扣的。
在楊光烈家,正陪年近9旬的老父母閑聊的兩夫妻一聽說記者是來采訪開發區給了村民們什么好政策,已是60多歲的楊光烈馬上打開了話匣子。
“我家之前約有10畝土地,開發區建立后陸續被征,得補償款在40萬元左右,用這筆錢我在村里修起了一棟大磚房,專門對外出租,F在雖然沒了地,但僅靠收租金,這每年也有一大筆錢。”
然而,對于楊光烈而言,以前靠種果樹、種農產品為生,失去土地盡管得到了一筆不菲的補償,但未來的日子這畢竟讓人有些彷徨。但今年開發區全面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老齡補貼、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農村房屋災害保險、提高農低保及城低保補助標準、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等8項民生保障工程,讓楊光烈一下子像吃了定心丸。
“記者你看喔,現在政府搞的民生工程別的我不講,就說我家這幾個老人,我和我老伴現在可以什么都不干了,但政府每個月要給我們發310元的老年補貼錢。”
說罷他指著對面的父母:“我這兩個老人快90歲了,他們的補貼每個月比我們還多100塊,兩人可以拿到410元。這些錢政府每月都會定時給我們打到存折上。”
聽到兒子說這話,坐在一旁的楊光烈的老父母盡管沒有言語,但臉上綻放出了甜蜜蜜的笑容。
像楊光烈一樣,在開發區內的其他苗寨采訪,記者處處感覺到村民們的欣喜。但他們或許并不知道,這一系列的民生工程背后,開發區政府每月為村民們支付的各類養老金、補貼資金,參保金近50萬元,老齡補貼每年要投入資金230余萬元,養老保險工程也要投入近300萬元。區財政每年總共要投入資金幾千萬元。
但告別楊光烈時,這位老人說出的話表明,老百姓心里其實是亮堂的:“我們趕上了好日子,這要感謝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