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榕江縣政府辦消息 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榕江縣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在縣文化宮隆重召開。265名黨代表和134名列席人員參加大會。
白躍軍、楊勝侯、肖克、葉東山、杜賢偉、楊勝鸞、賴燕祥、吳興家、賴峙、楊光濤、閔啟勝等領導出席會議并在主席臺就座。肖克同志主持會議。
中共榕江縣委書記白躍軍向大會作《中國共產黨榕江縣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報告分兩部分:一是第十屆縣委工作回顧,二是今后五年工作安排。
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榕江縣第十一次代表大會,是在該縣實施“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奮力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新形勢下召開的一次重要的大會。大會的主要任務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高舉發展、團結、奮斗的旗幟,認真總結中國共產黨榕江縣第十次代表大會以來的主要工作,確定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導思想、奮斗目標和主要任務,選舉產生新一屆縣委和縣紀委領導班子,進一步動員和帶領全縣廣大黨員干部和各族群眾,振奮精神,求實創新,加速發展,推動跨越,譜寫榕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新篇章。
報告指出,過去五年,中共榕江縣第十屆委員會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兩高”建設、擴大內需等重大政策機遇,團結帶領全縣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努力克服百年不遇的特大雪凝災害、國際金融危機和嚴重旱災的困難,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全縣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了新成效,開創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報告指出,五年來,全縣最顯著的變化是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快,經濟總量快速提升,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最突出的變化是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極大改善,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發展后勁明顯增強;最難得的變化是經濟發展方式不斷轉變,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發展活力不斷增強;最可喜的變化是城鎮化建設日新月異,城鄉面貌明顯改觀;最實惠的變化是社會事業長足進步,民生進一步改善,和諧榕江建設穩步推進;最深刻的變化是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各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不斷提高。
據初步預測,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從2006年的8.7億元增加到25億元,年均增長20%;財政總收入由0.46億元增加到 2.5 億元,增長5.4倍,年均增長56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2.5億元增加到31億元,年均增長65.3%;招商引資到位資金由0.9億元增加到20億元,年均增長88%;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613元增加到3623元,年均增長15.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6億元增加到7.4億元,年均增長23.3%;全縣金融機構期末存款余額由2006年的9.41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40.3億元,年均增長28.6%,貸款余額由2006年的6.67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27.6億元,年均增長23.2%;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省州下達的指標內。五年間,該縣取得了生產總值翻番、財政收入翻番、固定資產投資翻番的好成績。
報告明確提出了該縣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按照“搶抓‘兩高’機遇,壯大縣域經濟,建好一座城市,促進全面發展”的發展思路,以“加速發展、擴充總量、奮力趕超、推動跨越”為主基調,重點推進工業強縣和城鎮化帶動兩大戰略,堅持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同推進,突出“一臺四化”、“三園并舉”的工作措施(即著力建好基礎設施這個平臺,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加快工業園、物流園、文化園建設),力爭在工業發展、園區建設、縣域經濟、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實現“五突破”。到2015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60億元,力爭8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00億元,力爭120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6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20億元,年均增長35%以上;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25%以上;城鎮化率達到40%以上;森林覆蓋率保持在7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000元,年均增長13%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省州下達的指標內。
報告提出,該縣今后五年要集中力量抓好以下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擴大投資規模,拉動經濟快速發展;二是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擴充經濟總量,促進增比進位;三是大力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四是積極調整經濟結構,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五是加快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六是大力實施“十大民生”工程,推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使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七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推進社會和諧文明,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八是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為經濟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