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報訊 以多部小說及熱播影視劇為人熟悉的著名作家海巖,論及文化領域一種惡俗當道,一種低水平翻拍成風,一種普遍性的創作疲軟,批評一針見血,“如果一個行業全部的規則、制度安排,目標就是一個字“錢”,那什么事都能發生。”
海巖 (資料圖)
翻拍成風
錢是唯一標準,不是標準之一
記者(以下簡稱記):現在影視界翻拍成風,包括對你的作品的大量翻拍,這是不是創作力疲軟的表現?
海巖(以下簡稱海):肯定是,我現在被翻拍的,有江蘇衛視的海巖生死之戀三部曲,《玉觀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愛人》和《永不瞑目》,這已經翻拍完了。現在正在翻拍的,有《五星大飯店》的電影、《一場風花雪月的事》的電影,剛拍完。還有《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愛人》的電影也在籌備,還有《一場風花雪月的事》電視劇在籌備,《便衣警察》的翻拍在籌備。這并不是我要翻拍,是人家要翻拍,找我來買翻拍的版權,我非不賣?
記:您對這種創作力的疲軟是什么感受?
海:現在很多行業什么不疲軟?就一個字 錢。當一個行業全部的規則,它的制度安排、目標就是錢,無論用什么樣的迂回方式,但目標就是達到“錢”的話,什么事都能發生,背后的主要推手就是錢。以我們文化的現有制度來說,在電視劇這個行業里,收視率是唯一標準,不是標準之一,是唯一標準,沒有第二個標準。在電影,票房是唯一標準,這個標準是定生死的。你拍完,電視劇沒有收視率,根本不被購買;電影上不了院線,它是定生死的,不是說創作者愿意大眾還是小眾的問題。圖書就是碼洋,網絡就是點擊率,報紙就是發行量,這是唯一原則,唯一的一個標準。在這種情況下,創作者還要講文化,還要講藝術,還要講原創?原創需要時間,需要精力。這個制度安排是這樣,沒有辦法。
爛片當道
中國文化從沒這樣購買者決定一切
記:你對現在的一些爛的、惡俗的片子,越被罵越有收視率怎么看?
海:比如我曾經很想不通一部很爛的電視劇,從文學的角度、藝術的角度,無論從哪一個角度都想不通它為什么有這么高收視率。電視臺的人說,當時這個劇本出來以后,拍攝趕出來以后,給所有在電視臺能夠請到的“80后”看。“80后”的人看了,結果沒有一個人不罵的,全說太幼稚了,電視臺知道這個情況以后就堅定不移地把它推上去。很多電視臺都是這樣,越沒水平越推上去。我說那為什么收視率高呢?他說你知道14歲以下的人,你這么一逗他就開心了。
這樣的一個文化生態,是非常講“民意”的。只要有人看,老百姓喜歡,就要搞。中國的歷史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文化一般是勞動人民通過自己的物質生產產生了文化,但是文化最后是由精英來決定的、來選擇的、來提供給人民的,我們所有古代文化的高峰精品能夠傳承下來的都是這些,中國文化從來沒有經歷過購買者決定一切。
記:這樣對于有藝術追求的創作者來說,其實是很糟糕的。
海:我們現在看到的相當超高收視率的都是比較爛的片子,從文學上、藝術上講都是比較爛的片子。在這種情況下,你作為一個創作者,你想用自己的文學性、藝術性去獲得成功、獲得喝彩,你要有這樣的心,你就“自取其辱”。當你用一部好作品獲得了很好的收視率、很好的評價的時候,你也不要高興,因為什么?比你爛得多的片子比你的收視率還要高得多。在這樣一個標準下,我們不能把我們的快樂放到這個劇的大眾性的成功方面。如果是“民意”決定文化的話,文化的低俗性是不可避免的,這個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