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張化龍和劉文鋒就參與高寨水庫茶場的建設,掌握了茶葉種植和加工技術。
新世紀初,都勻市利用國家退耕還林政策鼓勵群眾大力發展茶園,志同道合的張化龍和劉文鋒開始回鄉承包荒山種茶近200畝。在他們的帶動下,螺絲殼的茶園開始迅速發展。幾年間就超過了萬畝。
由于這里常年云霧繚繞,氣候冷涼,他們的茶園要等到5年后才能開采。
和當地的茶農一樣,當時他們把最好的茶葉賣到都勻的茶葉公司和茶莊,收茶的老板卻把價格壓得很低,2009年最好的春茶一斤只賣500元,而且常常欠賬,至今尚有10多萬元茶葉款未收回。
正是擔心賣不出去,張化龍等茶葉生產和加工大戶不敢收購普通茶農的茶青。劉文鋒2009年有100余畝可采茶園,只能生產500斤茶葉,年利潤僅3萬元。而普通茶農的收入更少。
螺絲殼茶業遭到了沉重打擊,就在全省大力鼓勵茶葉生產的情況下,這里的群眾種茶積極性也未調動起來,所以至今投產的茶園也只有2萬余畝。
拯救“螺絲殼”
近年來,我省大力宣傳貴州綠茶,都勻市也積極組織茶商、茶農到全國各地參展,使都勻毛尖品牌又在全國響起來,同時也點燃了螺絲殼群眾種茶激情。
張化龍和劉文鋒這兩個螺絲殼最大的茶農意識到做大做強茶業的機會來了。
為了真正帶動茶農共同富裕,在有關部門的指導下,他們不斷吸收茶農加入合作社,并要求凡是加入合作社的茶園,茶農只負責除草外,修枝、施有機肥等茶園投入和管理工作全部由合作社出資請工人統一實施,不但為茶農節約了生產投入,還讓廣大茶農從繁重的茶園管理中解脫出來。
每年春茶開采,合作社按高于當地市場最高價收購茶青,并組織工人加工,專門面向高端市場銷售。
他們的富民舉措得到茶農信任,今年,文鋒合作社今年的春茶就有兩噸,產值400多萬元。每天有200多人采茶,20多人加工。按每斤茶青采摘工資160元,每天開采茶工資3萬多元。記者問他的收入,他笑了笑:“不能說,反正比以前翻了好多番。”
不但當地的茶農紛紛加入合作社,3年間,毛竹沖合作社的社員由40戶增加到160戶,茶園從500畝增加到2000多畝。茶葉產量比文鋒合作社還多三分之一。
而且,一些有頭腦的茶農開始組建新茶葉專業合作社,目前,螺絲殼已有8家茶葉專業合作社。他們的良性競爭,使螺絲殼茶青收購價格逐年看漲,每斤茶青從2009年的50元上漲到今年的160元。
茶農莫榮珍說,一畝茶園采春茶20多斤,產值3000多元。且夏茶茶青每斤也賣到80元,一畝夏秋茶還可收入3000元。這樣一來,一畝茶園的年產值將超6000元。
這些利農之舉大提高了螺絲殼茶園的產值和效益,一畝茶園比以前多收入1500元以上。農民種茶積極性空前高漲,村民楊勝道家就新增茶園30多畝。如今,這個田土面積只有6600畝的擺忙鄉,茶園已超過4萬畝,可采茶園2萬余畝,戶戶有茶園,戶均20畝。去年茶葉收入4200萬元。
在如此有利的茶業發展形勢下,擺忙鄉把茶業作為主要產業來規劃扶持。規劃至2015年,全鄉茶園面積達5萬畝以上。茶園道路全部硬化,完善茶園步道、水池等基礎設施。茶山游旅游線路達35公里以上,完善全程吃、住、玩等旅游設施。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8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