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線訊 都勻毛尖是我國十大名茶之一,300多年前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的貢茶,因其形似魚鉤,故名“魚鉤茶”。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食品博覽會上榮獲優獎。1956年,毛主席品嘗后親自命名為“毛尖茶”。1982年,在湖南長沙召開的全國名茶評比會上,都勻毛尖茶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此后,更是在國際國內多獲殊榮。
近年來,記者多次參加全省茶博會的報道,聽許多茶界專家和同行說最好的都勻毛尖產自螺絲殼,螺絲殼其實是一個地名。
走進“螺絲殼”
5月3日,陽光明媚,一個難得的初夏好天氣,記者只身前往螺絲殼。
螺絲殼是一座山,最高海拔1768米,平均海拔1400米,是黔南著名景區斗篷山的姊妹山,位于都勻市西部的擺忙鄉境內。都勻到擺忙的縣級公路沿著螺絲殼山腰盤旋而上,螺絲殼也由此而得名。而擺忙鄉正居于螺絲殼山脊上。從貴陽乘車經貴定縣昌明鎮,只需兩小時就到達。
一路上,兩山林木蒼翠,越往山里走,林間的樹木越粗越密,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原始次生林及竹林遮天蔽日。沿路走來,路邊很少見到農田、莊稼,除了樹還是樹,植被覆蓋率近100%。螺絲殼山下有景色秀美的高寨水庫、石門坎水庫、綠茵湖水庫及古樸的民族村寨,是集高山、峽谷、森林、草場和生態田園為一體的喀斯特高原風景區。
從鄉政府所在地往上爬行5公里左右,視線突然被濃霧擋住,一瞬間記者所乘的車就被淹沒在團團濃霧中,霧飄在手臂和臉上頓覺陣陣寒意,冷得記者趕緊把脫下的外套穿上。
濃霧之中,一行行茶樹像一條條綠色的彩帶把一座山都纏繞起來,茶山一座接一座,像座座漂浮的綠色島嶼。
采茶的人并不多,一個山頭三三兩兩。正在高寨水庫采茶的楊會祥阿姨說,春茶采摘期已結束,夏茶還未大量生產,夏茶茶青采摘工資比春茶茶青工資低一半,所以目前采茶人較少。
戴著老花鏡的楊會祥來自都勻市郊的下堡村,單程需要3元的車費,所以自春茶開采以來她就住在茶場,茶場免費管吃住,她今年的采茶收入已有4000多元。采一斤夏茶青目前只有80元,比春茶少一半,盡管還是只采茶尖獨芽,但她還想繼續采一段時間。
路邊豎立的一塊偌大的“都勻毛尖茶基地”的牌子告訴人們,這是都勻市最大的有機毛尖茶基地。近年來打造的茶山游旅游線路,單線長25公里,線路所經之地全是茶園、茶場、茶莊,吸引大量游客慕名前來領略茶鄉旖旎秀美風光和濃郁的茶文化。
了解“螺絲殼”
采茶人告訴記者,要了解螺絲殼的茶要找張化龍和劉文鋒。張化龍是都勻市螺絲殼毛竹沖茶葉合作社理事長,而劉文鋒則是螺絲殼文鋒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張化龍家就在茶山的路邊,幾年前修的兩層樓房四周搭滿了竹架,他正打算把房子裝修成山間的茶莊。大門前掛著“螺絲殼毛竹沖茶葉合作社(基地)”的牌子。
院子里停著幾輛從外地來的轎車。他家的二樓客廳里坐滿了從廣西、遼寧等地來的10名茶商,他們是來實地考察洽談合作事宜的。
客人每人都端著一杯茶細細品嘗。實際上他們品的并不是螺絲殼最好的茶,這只是最后的春茶,最好的春茶早已被運往外地銷售。不過,即使是最后的春茶也要1000元一斤。
泡一杯茶一般需5克茶葉,價值10元左右,今年已有200多人前來考察,因此,張化龍每年都要花價值幾千元的茶葉來接待客商。要是放在3年前,他可不敢這么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