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品“螺絲殼”
莫榮珍邀請記者到他家坐坐。他家的樓房剛裝修不久,他說:“全靠這兩年茶葉收入。”
一進屋,他就趕忙燒水泡茶。他打開一包用紙包的茶,一鼓茶香撲鼻而來,沁人肺腑!
趁著燒水的時機,他向記者講起了都勻毛尖的特點。毛尖毛尖,顧名思議,一是毛——白毫毛,二是尖——嫩芽尖。他把一包茶全部鋪開,放眼看去,全是白茫茫一片,如覆蓋白雪一般,所以毛尖以前也叫“雪芽”或“白毛尖”。
水開了,他抓了一小撮茶葉放入玻璃杯中,加水泡約兩分鐘,茶葉并充分展開,好像小麻譽的舌頭,所以都勻毛尖又叫“雀舌茶”!
喝了三遍之后,他叫記者把杯底的茶葉撈起來吃試試,嚼之茶香回味甘甜。
原來,正品螺絲殼毛尖茶——看起來白,開起來香,泡起來嫩,吃起來爽!
莫家的茶比在張化龍家喝的茶還好。莫榮珍說,以前,種茶收入低,最好的茶都拿去賣,自家一般喝夏秋茶。而近年茶園收入可觀,30畝茶園今年收入10多萬元。從去年起,他妻子每年都要用自己的茶青加工4斤春茶留給家人喝。
螺絲殼的茶品質究竟如何保證的呢?張化龍說:“除了氣候、土壤等優越的自然條件外,我們現在堅持不施化肥、農藥,堅持純手工制茶。”
記者看到他家10多口炒茶鍋占了一樓一大間屋子,每天有30人炒茶。雖然傳統人工炒茶費時費工,成本高,但炒出的茶比機制茶香,口感好。炒一斤干茶就需要兩三百元的加工費。
追蹤“螺絲殼”
茶的成本這么高,賣到哪里去呢?張化龍說他們每天生產出來的茶都要即時交給預定的茶商。
5月3日下午7點,記者趕到螺絲殼茶包裝車間,只見10多名女工人正人手一把鑷子,坐在一大張光滑的桌子旁分揀各自面前的一堆茶葉。旁邊的桌子上還有很多待分揀的茶葉,而分成等級包裝好的有幾百斤。
工人說,茶葉分揀是個細致活,并不輕松。她們要先用篩子濾3遍,然后再按好幾個等級分揀。最好分的茶每天每人最多分兩斤,而有些茶每天每人只能分揀半斤。
最高等級的螺絲殼茶已賣到10萬元一斤。與大部分貴州綠茶相比,螺絲殼茶價格顯得很高。有茶界人士認為:“其實,貴州高山綠茶本身的品質和其稀缺性遠不只這個價。比起全國其它同等價位的名茶來說,茶的品質也要好得多。只是我們的品牌還有待提升。”
品質也罷,稀缺也罷,這么“貴”的茶究竟賣往何處?據說主要是銷往北京、天津、上海、廣東及韓國等地。不管“螺絲殼”是進京,還是出國,最大的受益者還是當地茶農,預計今年當地的茶產值將超億元。
黔南州委常委、都勻市委書記劉建明說,要讓茶農安心種茶、種好茶,政府應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品牌宣傳力度,關愛貧困茶農,讓他們的茶園為他們帶來實在的、可觀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