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旗飄飄,爆竹轟鳴,一時驚醒了還沉睡在寒氣中的廣袤田野。簡短的開工儀式后,整個工地立即沸騰開來:挖掘機巨大的鐵臂不時起降,工程車穿梭往來,幾十個身著迷彩服、頭戴紅黃安全帽的工人奮力揮鋤舞鏟,個個揮汗如雨,到處是熱火朝天的施工繁忙景象。
這是2012年2月5日(農歷大年十四),筆者在岑鞏縣大有鄉木召村唐家垅水庫渠道建設工程工地上見到的一幕。盡管當天下著冷雨,最低氣溫只有2度,但絲毫沒有阻擋住建設者的熱情。
工程施工負責人張文輝告訴筆者,自2010年國家投資870萬元對唐家垅水庫進行加固除險后,總投資達1680萬元的2011年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項目唐家垅水庫渠道配套工程在今天又正式開工建設,將修建渠道70.93公里,預計一年項目建成后,將惠及大有鄉木召、統口、茂隆等5個村8000余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有9900余畝農田澆灌得到保障。
這只是該縣興修水利造福百姓的一個縮影。
2010年度,通過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項目的實施,在羊橋鄉趙坪水庫片區,投入1630萬元,對60公里的灌溉渠道進行了防滲建設,新建了3座小山塘。有力的保障了羊橋鄉丁坪、楊柳等5個村上萬畝的農田灌溉,以及36個村民組7000多人民群眾的人畜飲水問題。
受益后,丁坪村村支書張行勝深有感觸地說:“趙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在未實施以前,水庫蓄水量僅為80萬方,在除險加固工程實施以后,可以提高到130萬方,光我們一個村,灌溉面積也由原來的300畝提高到了800余百畝,特別是渠系配套項目實施后,為我村帶來了很大收益,去年的500畝雜稻制種全部有了保障,群眾在大旱之年也獲得了好收成。”
2011年,岑鞏縣再次遇到特大旱情,全縣27座山塘水庫,充分發揮作用,保障了旱區灌溉和群眾生活用水,減少了旱災對水稻等農作物帶來的損失,水利工程成為了農業生產的命脈,當年該縣農業總產值預計達66064萬元,比2006年增長37.9%,年均增長6.6%,在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的情況下,糧食生產仍連續四年獲得豐收。這,充分詮釋了民生水利的內涵,處處都彰顯著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的強大動力和生命力。
據了解,近年來,岑鞏全縣先后爭取項目資金近2億元,對15座小(一)型病險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新建和整修山塘12座以及泵站和渠道建設,解決了9.85萬人飲水不安全問題,對中小河流進行了治理。未來3到5年,中央財政還將向岑鞏縣注入資金,實施思州北部中型灌區節水改造,有效提高項目區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水平、抗御水旱災害能力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將強有力地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圖為2012年2月5日唐家垅水庫渠道建設工程施工現場。(張維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