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豬屠宰廠每天有三十公斤左右的豬廢棄物給供熬制地溝油

李衛堅用于煉存地溝油的房子外堆滿了初煉油
人民網訊 央視《焦點訪談》近日曝光“腐敗動物內臟煉新型地溝油”案,社會震驚。3月21日,在公安部指揮下,浙江、安徽、上海、江蘇、重慶、山東6省市公安摧毀一個特大跨省新型地溝油犯罪網絡。
犯罪分子如何用腐敗了的動物內臟,煉出跟食用油沒啥兩樣的新型地溝油?異味是如何消除的?這些地溝油又是如何逃避檢測堂而皇之地流入市場的?對此,該案專案組相關人員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做了詳細的解答。
“技術革新”地溝油變“牛油”
每次熬油時都很臭,村民都不敢開窗子
在浙江金華市婺城區蘇孟鄉橋頭村的一幢民居,堆滿了各種裝有油脂塊的編織袋和鐵桶,有些油脂已融化并外溢到路基上,不時發出陣陣惡臭,房子四周圍著警戒線。這就是3月21日警方破獲特大跨省新型地溝油犯罪網絡中,重要嫌犯李衛堅從事煉制、存儲和銷售地溝油的場所。
在這幢房子的周邊裝了一些攝像頭。“你不要看這么幢房子,以前進進出出運油的車子很多,不少還是外地牌照的。李衛堅不但在房子里存放油脂塊,還自己煉油,每次熬油時都很臭,我們都不敢開窗子。”一位村民透露,這里煉油已有五六年,起初李自己煉的較多,后來是外面運過來的多。
李衛堅靠這起家,生意越做越大,接著他鼓動親朋好友集體加入這個地溝油犯罪網絡。他們開始四處向個人和黑窩點收購由動物廢棄物初煉的地溝油,價格從最開始的3000余元/噸一直飆升至案發前的近5000元/噸,而且收購區域也從金華本地拓展至浙江各地市。與此同時,李衛堅也在地溝油的煉制過程進行了“革新”,加入了牛角軟骨,使得地溝油的味道更加近似于“牛油”。
此后,李衛堅開始充當起地溝油銷售“掮客”,將這些油以7600元/噸的價格賣到重慶、江蘇、安徽和上海等地的多家正規油脂公司。僅從2011年1月到11月,李衛堅就獲利1000多萬元。在這些油脂公司中,有的是單純收購后通過精加工成“牛油”,有些除了收購外本身也進行此類地溝油的熬制。
反復熬制地溝油能“以假亂真”
以“食用油”、“牛油”等名義賣給食品加工企業
接下來,各油脂公司都會將這些地溝油進行精加工,且加工方法基本類似。加工的過程,首先要把油脂加溫融化,用水洗掉皮、毛等大塊的雜物。去水去雜后,這些油脂中還游離著一些細小雜質和異味,就需要加入白土進行沉淀,吸附這些油的異味。即使如此,這類油脂還會散發惡臭,還需多次高溫處理。
“這樣反復熬制除了讓地溝油沒有異味外,更重要的是讓地溝油的酸價降下來。這樣做出的地溝油不但從外觀、氣味上能‘以假亂真’,甚至能逃過相關部門的常規檢測。”知情人士說,酸價是脂肪中游離脂肪酸含量的標志,酸價越低說明油脂質量越好,新鮮度和精煉程度越好。一般實用油的酸價在4以下,而這些地溝油的酸價往往超過20,但經過上述方法加工后,酸價就可降到4以下,甚至達到1。
由此,經過精加工的地溝油大部分被這些油脂企業用12500元/噸的價格,以“食用油”、“牛油”等名義賣給食品加工企業,用于餅干和火鍋底料等的制作。不過也不乏有人直接以“豬油”賣給一些餐廳。
這些正規油脂公司,通過該方法獲利巨大。如安徽省宿州某油脂公司,占地10余畝,全部工人僅20余名,他們除了向李衛堅收購外,自身也用一些雞鴨、豬牛的廢棄物熬制地溝油,并最終精加工成“牛油”。就是這么個規模不大的公司,公司臺賬顯示1年的流動資金上億元。
監管難題源頭終端管控兩難
僅根據國標進行質檢,質檢部門沒有辦法分辨出“地溝油”
該案專案組相關人員表示,相對于此前犯罪端主要是精加工環節而言,新型地溝油案從收集、初煉環節開始就有著明顯的犯罪指向。例如該案的主要犯罪嫌疑人李衛堅,為了讓煉制出來的動物油脂在外觀和氣味上更接近牛油,他在熬制油脂過程中就故意加入牛角軟骨,這表明李衛堅知曉油脂最終將作為牛油進入食品環節。
事實上,相對于泔水油制作的地溝油,動物廢棄物煉制地溝油無論在源頭的原料管控,還是后期對銷售終端的嚴查都存在很大的困難。
由于沒有明確的檢驗指向物,僅僅根據國標進行質檢,質檢部門也沒有辦法分辨出“地溝油”,整個銷售終端管控變得幾乎不可能。而事實似乎真的如此,在此次查獲的一家涉案油脂企業,去年其精加工的地溝油在當地質量監督局的年檢中,油品質量被檢測為合格。目前尚無對新型地溝油有效的辨別方式,很多食品加工企業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將這些油用于食品制作,存在很大的隱蔽性。
“要明確是不是新型地溝油,目前唯一的方法只有查實地溝油從動物廢棄物收集、煉制到銷售的整個環節。”專案組人員說,這類案件往往存在涉及人員眾多、跨省作案等特點,各級公安部門要做好協同作戰的準備,才能將案件證據掌握得更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