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六一”兒童節就要到了,全國各地質監部門開始對兒童用品進行了監督抽查。國家質檢總局對北京上海廣東等9省市200家企業生產的200種產品進行了抽檢,發現13%的童裝不合格。四川省質監局對兒童食品抽查186批次產品,16批次兒童食品不合格。廣州對100種童裝的抽檢結果是37種質量不合格,對326批次兒童食品抽檢,21批次不合格。盡管這種抽檢對于兒童用品的質量提高,保護兒童能使用到安全健康的用品有一定的幫助,但靠這種扎堆抽檢的效果有多大,值得懷疑。
兒童用品并不是“六一”前才生產的,平時涉及兒童用品的企業一直在生產,政府職能部門不應當到了“六一”節才想起來要抽檢兒童用品的合格率,公布出來給公眾應個景,似乎是在向公眾傳達一個信息:我們還在干事。經過筆者對國家質檢總局網站的“抽檢”,發現每年“六一”前夕,國家質檢總局才通報一次對兒童用品的抽檢情況。就算政府職能部門“六一”前的一個月里,天天抽檢,也不過是31天,其余的334天生產的兒童用品就沒有看到有關部門抽檢的情況。雖然不能說沒有看到就是沒有做,但既然有做,就應該公布出來,讓公眾知道。
對于各類商品的質量檢查,包括兒童用品,是政府職能部門的應盡職責。保證企業生產的商品合格,向消費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商品,是政府職能部門的法定職責。如果只是“六一”節之前對兒童用品進行一個突擊抽檢,只能說,政府職能部門是不夠盡職的。但愿是政府平時也有抽檢,只是沒有公布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