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5日電
2011年美國的人權紀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12年5月25日
2012年5月24日,美國國務院發表《2011年國別人權報告》,再次對世界近200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權狀況品頭論足,對中國人權事業歪曲指責,而對其自身糟糕的人權狀況卻熟視無睹、只字未提。為了讓世界人民了解美國真實的人權狀況,敦促美國反思其所作所為,特發表《2011年美國的人權紀錄》。
一、關于生命、財產和人身安全
美國擁有強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資源可以對暴力犯罪進行有效的控制,但是美國社會卻長期充斥暴力犯罪,公民的生命、財產和人身安全得不到應有的保障。
美國司法部2011年9月15日公布的報告顯示,2010年,美國12歲及以上居民共經歷了380萬起暴力犯罪,140萬起嚴重暴力犯罪,1480萬起財產犯罪和13.8萬起個人盜竊犯罪。犯罪率為每千人15起。(注1)美國多座城市和地區犯罪率激增。南部地區平均每10萬人經歷暴力犯罪452起、財產犯罪3438.8起。(注2)2011年的頭四個星期中,舊金山的兇殺案就由2010年同期的5起增加到8起,奧克蘭由4起增加到11起。(注3)2011年的頭9個月,紐約市地鐵重大偷竊案從2010年的852起增加到1075起,增長了25%。(注4)底特律地區兇殺案件同比上升13.5%。(注5) 2011年1月至10月,芝加哥共發生123924起重罪案。(注6)2011年1月播出的反校園暴力公益廣告顯示,2010年7月至12月,美國有600多萬學生遭遇過校園暴力。(注7)另據“家庭急救”組織的統計,美國約30%的十多歲的學生卷入校園暴力。(注8)
美國將擁槍權置于公民生命和人身安全的保障之上,槍支管理松懈,槍支泛濫。美國民用槍支數量占全世界的35%至50%,平均100人擁有90支槍。(注9)蓋洛普民調機構2011年10月的調查發現,47%的美國成年人自報擁有槍支,比一年前增加6個百分點,為1993年此項調查開展以來最高。52%的35-54歲中年人自報擁有槍支。美國南部成人擁槍率高達54%。(注10)《紐約時報》2011年11月14日報道,自1995年以來,僅在華盛頓州就有3300多名重罪犯和家庭暴力罪犯重新獲得了擁有槍支的權利,其中400多人又重新犯槍殺等罪行。
美國槍支暴力和槍支致死率在發達國家中最高。美國《外交政策》2011年1月9日披露,美國每年3萬多人死于槍支暴力,20萬人因槍支暴力受傷。據美國司法部統計,2010年,在480760起搶劫犯罪、188380起強奸和性攻擊犯罪中,犯罪分子使用槍支的分別占29%和7%。(注11)2011年6月2日,亞利桑那州發生一起連環槍擊案,造成6人死亡,1人受傷。(注12)在芝加哥,僅在6月3日晚至4日凌晨,就發生了10余起槍擊事件;(注13)在8月12日晚至13日凌晨,又發生5起槍擊事件,均有多人傷亡。(注14)在密歇根州、得克薩斯州、俄亥俄州、內華達州和南加州均發生過一人一次開槍射殺5人以上的槍殺事件(注15)。槍擊案頻發,早已引起美國人民的不滿,每年都有很多抗議,要求政府嚴格管理民間槍支,但是美國政府對此并未給予應有的重視。
二、關于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
美國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受到嚴重侵犯,美國標榜自己是自由之地不過是自欺欺人。(注16)
聲稱代表99%的美國人的“占領”運動拷問著美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自2011年9月,由于美國社會嚴重不公、經濟嚴重不平等、貧富嚴重不均和高失業率等問題引發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席卷美國。且不論這場運動的深層原因,單就成千上萬的示威者遭受粗暴和武力對待,眾多示威者遭到逮捕而論,這種肆意踐踏民眾集會示威和言論自由的行為,就為美國的自由民主作出了真實的注解。根據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媒體報道,“占領華爾街”運動發生的兩周內有近1000人被捕。(注17)僅10月1日,紐約警方以妨礙交通為名就逮捕了700多名示威者,有的示威者被戴上手銬在大橋上一字排開,等待警方大客車運走。(注18)10月9日,逮捕92人。(注19)11月15日,紐約警方出動防暴警察,對“占領華爾街”運動的大本營祖科蒂公園強制清場,逮捕200多人。(注20)芝加哥警方在兩周內逮捕300多名參加“占領芝加哥”運動的示威者。(注21)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警方10月25日向“占領奧克蘭”運動示威人群發起清場行動,至少85人被捕。一名伊拉克戰場老兵頭部被警方橡皮子彈擊中,導致顱骨開裂。(注22)11月17日,美國各地為紀念“占領華爾街”運動兩個月舉行抗議活動,又有數百人被捕。(注23)其中,僅紐約市就至少有276人被捕,多人被警察拖走時受傷流血。(注24)許多示威者指控警方手段殘忍。有評論說,“美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獨裁國家。”(注25)
美國極力標榜其新聞自由,但實際上,美國對新聞進行嚴格的審查和控制,“新聞自由”只不過是美國美化自己和打壓別國的政治工具而已。據報道,美國國會未能通過保護記者消息來源權的法律。美國有越來越多的記者因發表所謂的“不恰當的政治言論”而失去工作。2010年6月,美國資深記者托馬斯因批評以色列而被迫辭職。(注26)2011年11月15日,紐約警方在對祖科蒂公園強制清場時,阻止媒體接近祖科蒂公園,封鎖了空中領域以防止媒體用直升機航拍,設置警戒線讓媒體無法抵達現場。警方不僅對記者使用胡椒噴霧,而且還逮捕了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紐約時報》等多家媒體的約200名記者,(注27)肆意踐踏新聞自由和公眾利益,令全世界為之嘩然。而美國主流媒體在“占領華爾街”運動中的表現暴露了其在自由和民主問題上的虛偽性。皮尤研究中心調查顯示,運動第二周,關于該運動的報道僅占美國全國性媒體總報道量的1.68%,報道數量很少。2011年10月15日,“占領華爾街”運動發起全球大串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福克斯等電視頻道沒有作任何直播,這與其曾24小時直播開羅廣場示威活動形成鮮明對比。
美國嚴格限制互聯網,“互聯網政策充滿問題”,(注28)“互聯網自由”不過是美國進行外交施壓和謀求霸權的一個說辭而已。美國《愛國者法》和《國土安全法》都包含監控互聯網的條款,并授權政府或執法機構監控和屏蔽任何“危及國家安全”的互聯網內容。2010年通過的《將保護網絡作為國家資產法案》規定聯邦政府在宣布緊急狀況下,擁有絕對的權力來關閉互聯網。英國《衛報》2011年3月17日報道稱,美國軍隊正在研發一種電腦軟件,利用偽造的用戶身份在互聯網上制造錯誤的輿論導向,屏蔽不被美國軍方接受的觀點,這項軟件的研發其實就是限制互聯網言論自由。《俄羅斯之聲》2012年2月2日評論稱,美國政府安全機構某下屬部門雇用數百名分析師,以匿名方式監視外國網絡用戶的私人檔案,每天可審查500萬條微博消息。美國國土安全局在推特上設立虛擬賬戶每天搜索“非法移民”、“病毒”、“死亡”、“爆發”等詞匯,并悄悄追查轉發這些信息的網民。據《環球郵報》2012年1月30日報道,英國的利·范·布賴恩飛往美國前在推特上發布了一條微博:“這周是自由自在的一周,在把美國摧毀之前,我要和朋友們聊聊再作點準備。”結果,布賴恩和另一同伴像恐怖分子一樣被戴上手銬并與販賣毒品嫌疑人一起被關押了12個小時。很多英國網友對此表示憤怒,稱:“什么更糟糕?是因為一條無辜的微博被逮捕,還是美國情報部門盯著世界上的每一條電子信息?”(注29)
(注1) www.bjs.gov
(注2)《華爾街日報》,2011年9月20日。
(注3)《舊金山紀事報》,2011年1月29日。
(注4)《僑報》,2011年9月24日。
(注5) www.buzzle.com
(注6) portal.chicagopolice.org
(注7) CNN,2011年3月10日。
(注8) www.familyfirstaid.org
(注9) 美國《外交政策》網站,2011年1月9日。
(注10)《僑報》,2011年10月28日。
(注11) www.bjs.gov
(注12)《僑報》,2011年6月3日。
(注13)《芝加哥論壇報》,2011年6月4日。
(注14)《芝加哥論壇報》,2011年8月13日。
(注15)《紐約時報》,2011年10月13日;CNN,2011年7月8日;CBS,2011年7月23日;《今日美國報》,2011年8月9日。
(注16)《華盛頓郵報》,2012年1月14日。
(注17)《衛報》,2011年10月2日。
(注18)《僑報》,2011年10月3日。
(注19)《紐約時報》,2011年10月15日。
(注20)《衛報》,2011年11月25日。
(注21) 澳大利亞《太陽先驅報》,2011年10月24日。
(注22)《衛報》,2011年10月26日。
(注23)《今日美國報》,2011年11月18日。
(注24)《華爾街日報》,2011年11月18日。
(注25)《華盛頓郵報》,2012年1月14日。
(注26)《關于世界一些國家人權狀況的報告》,俄羅斯外交部網站。
(注27)《僑報》,2011年11月15日。
(注28) 美國《外交政策》網站,2011年2月17日。
(注29) 英國《每日郵報》,2012年1月31日。
美國民主制度的資本化越來越嚴重,日益演變成“錢主”制度。美國敏感問題中心2011年11月數據顯示,46%的美國聯邦參、眾議員擁有過百萬資產。正因如此,美國政府擬向年薪百萬以上的高收入階層加稅的計劃在國會遭到阻撓。(注30)有評論指出,在美國政治體系中,金錢已經成為選舉的王牌,最高法院認可企業用雄厚的經濟實力來支持有利于其經營的政策和候選人,同時抵制有損其商業利益的政策和候選人。(注31)據報道,在2010年大選環節中,美國金融業向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的捐款占其收到捐款的近2/3。民主黨某資深議員在2007年到2010年擔任農業委員會主席期間,收到的來自其委員會管轄下的集團的捐贈上升了711%,而同期這位議員收到的捐贈總數只上升了274%。(注32)據《華盛頓郵報》2011年8月10日報道,近80%的美國人對政治系統的運作方式不滿意,45%的人說他們非常不滿。
美國以提高安全級別為由,不斷削弱公民自由。(注33)美國電子產品維權基金會發布《不當行為模式:2001-2008年間聯邦調查局情報機構的違法行為》,披露了以聯邦調查局為首的政治情報機構系統侵犯美國公民和合法居民的事實。報告顯示,2001-2008年,違反法律和行政命令等進行情報調查的不當行為達到4萬起,美國聯邦調查局提出的20萬份請求中有60%都是在調查美國公民和合法居民。(注34)《紐約時報》2011年10月20日報道,美國聯邦調查局正在收集美國民眾的宗教信仰、民族和原始國籍等各方面的私人資料進行調查。《華盛頓郵報》2012年1月14日披露,美國政府可以利用“國家安全信函”,在毫無理由的情況下要求企業和組織提供關于公民經濟、通信和交往狀況的信息,以及搜查從企業文件到圖書館記錄的所有信息。美國政府可以在沒有法院指令或者不受司法審查的情況下動用衛星定位系統監控調查對象的一舉一動。
警察濫用職權,粗暴執法,濫施暴力,許多無辜的公民遭到騷擾和傷害,有的甚至失去自由和生命。《世界日報》2011年6月10日報道,過去十年,紐約市警方攔檢民眾事件持續增多,2010年達60萬次,是2004年的2倍。2011年1月至3月有18萬人被攔檢,其中,88%是無辜民眾。據報道,7月初,南加州奧蘭治縣兩名警察將手無寸鐵且有心理障礙的一名流浪漢毆打致死。(注35)北邁阿密警方打死了一名攜帶玩具手槍的男子。(注36)加利福尼亞州一名男子僅僅因為穿了一件紅色夾克就被當地警察作為黑幫分子打死。(注37)亞利桑那州警方在一起緝毒案中沖進格雷納家中,開槍將其打死,事后發現死者沒有販毒經歷。(注38)冤案錯案頻發。據合眾國際社等媒體報道,得克薩斯州安東尼·格雷夫斯被錯判入獄18年;(注39)46歲的托馬斯·海恩斯沃斯因錯判搶劫罪無辜服刑27年;(注40)刑訊逼供迫使埃里克·凱恩承認雙重謀殺罪,被判終身監禁,服刑近25年。(注41)
美國缺乏基本的訴訟程序保護,政府不斷申明有權隨意剝奪對公民的法律保護。(注42)2011年12月31日簽署的《國防授權法》竟允許無限期地對公民實施拘押。(注43)福布斯網站2011年12月5日報道,該法案規定,美軍有權在其境內進行反恐調查和審訊,只要美國政府認為是恐怖主義分子就可以無限期關押,無須經過法院審判。
美國仍是世界上囚犯人數最多和人均被監禁率最高的國家,羈押囚犯的環境惡劣。據美國司法部統計,2009年美國有囚犯230萬人,每132個美國居民中就有1人在監獄里,超過14萬人被判處終身監禁。(注44)據《洛杉磯時報》2011年5月24日報道,在加利福尼亞州監獄,50多名囚犯共用一個衛生間,200人被關在一個體育館。美國司法統計局表示,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間,估計有88500名在押犯人遭到性侵犯。(注45)2011年4月以來,在一些監獄,周末停止供應午餐,以削減食品供應開支。36所監獄中的約2.3萬名囚犯在周六和周日每天只吃兩頓飯。(注46)惡劣的監獄環境造成囚犯抗議、自殺等事件不斷發生。2011年7月和10月,加利福尼亞州多座監獄先后有6000多名囚犯及12000名囚犯兩次絕食,抗議監獄條件惡劣和非人道待遇。(注47)《芝加哥論壇報》2011年7月20日報道,自從2000年以來,芝加哥市少年監獄至少有175人企圖利用牢房內設施自殺,共有7人自殺身亡。2011年,聯合國酷刑問題特別報告員提交的報告指出,美國有約2萬至2.5萬人被單獨拘押,美國政府2011年兩次拒絕報告員不受監督地接觸和探訪上述被拘押者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