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這7個家庭告別之后,這兩個少年的任務才只是完成了一半,回到北京之后,如何把他們的所見所聞整理出來,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些孩子們的處境,并為他們爭取到更多的更實在的幫助,才是他們的“終極使命”。“要爭取在暑假結束之前,讓孩子們得到資助。 ”兩個孩子說。
馨馨在房間里站著寫作業,這時他眼睛里滿是因害羞而聚集的淚水 采訪對象提供
七個家庭的故事
7個家庭中,大部分孩子都在6歲到10歲之間,貧困是他們的共性,他們需要的并不多,當然,最希望得到的,是愛。
“看見我們時,他害羞的哭了”
王邦杰回憶起第一天他們去走訪圍腰村的第一個家庭時,遇到的一個叫馨馨的6歲男孩兒。
在倆人到來前,馨馨和妹妹婷婷,在門口站著等了好久。等叫完“哥哥”之后,兩個孩子卻躲進了臥室,任憑媽媽怎么叫,馨馨仍頭也不抬,“專心致志”地寫著作業。
“農村的孩子怕見生人,他又覺得家里不好,害羞了”,馨馨的媽媽解釋說。
等再拉一下時,馨馨竟然流下了兩行淚水,滴在作業本上。
“你寫的字真好看啊”,王邦杰試圖用這句話打破僵局,再搭了幾句訕,馨馨破涕為笑,兩個男孩也熟了起來。
后來,劉樂耕拍下了一張王邦杰雙手抱起馨馨的照片發在微博上,這兩個孩子都笑得露出了幾乎所有正面能看見的牙齒。
但是在孩子的笑聲中,兩個少年也了解了他們的家境。“三年前到福建打工的父親出車禍去世了,媽媽僅靠兩畝地和一點茶田辛苦地養活著三個孩子和奶奶,養了一頭豬病死了,賠了幾百塊,沒錢供孩子上學”。
賓賓則是給劉樂耕印象最深的一個孩子,他的媽媽前兩年嫌家里窮,跑掉了,爸爸在外面打工。“他特別害羞,爺爺把他帶來時,他坐在沙發上,一聲不吭。我問一個問題,他就抬起頭來說不知道”,劉樂耕說,農村的很多孩子都是這樣,一開始時溝通比較有難度。
有夢想無聽力的女孩
在這6天中有一個晚上,劉樂耕和王邦杰住在了駱家鎮的一戶村民家里。家里的兩個女孩兒,姐姐叫敏敏,14歲,妹妹叫康康,今年6歲。她們的母親身體不好,不能干活,全家的經濟來源就依靠父親照料莊稼和打短工賺來的錢。
妹妹康康對姐姐十分依賴,她不是靠著,就是抱著姐姐,一步不離。晚上,妹妹困了,就直接躺在姐姐腿上,姐姐保持下半身不動,手里的扇子也不停。
令兩位少年印象深刻的還有兩個小姑娘。
小洋靜,六歲,布依族,母親早已去世,父親在外打工杳無音信,她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唯一的收入就是爺爺用兩頭牛給人耕地賺來的錢,一畝地四五十元。但是小洋靜喜歡畫畫,不管旁邊的大人聊些什么,她只是自顧自地沉浸在自己的彩色世界里。
梅梅,六歲半,無法用耳朵感知世界,無法用語言與人交流。但她動手能力很強,喜歡做手工。大多數時候,她是安靜的,可是遇見必須要溝通的難題,她只能急的滿臉通紅,“嗚嗚哇哇”的亂喊,可是結果也只是急的流下眼淚,于事無補。現在,只需要5萬塊,就可以做人工耳蝸的手術,可是5萬塊,家里還是出不起。
因為有愛好,他們還算是幸運的。賓賓也因為沒錢,一天只能吃兩頓飯,午飯和晚飯,可是因為沒有好心人送給他本子和畫筆,所以他連畫畫也不會,更別提其他愛好。
在兩個少年走訪的7個家庭中,大部分孩子都在6歲到10歲之間,有聾啞兒童,也有生病的孩子,也有失去父親或者母親的單親孩子……
貧困是他們的共性,他們需要的并不多,當然,最希望得到的,是愛。(記者 張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