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涼都·六盤水消夏文化節”至今已舉辦第九屆,但市民刁紅艷女士仍然感覺新鮮。每年6、7、8、9這幾個月,六盤水不僅成為外地人避暑的首選之地,也成為市民翹首期盼的文化節日。
2004年,六盤水消夏文化節大幕拉開,萬余名群眾參與的歡樂場景至今讓人難以忘懷,而文化節走到今天,也由當初單純展示城市新形象,延伸為建設實力、魅力、活力、文明、幸福六盤水的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盛事,它的品牌影響力也由單純消暑上升為“交流的平臺、招商的舞臺、民眾的看臺”。
人民日報記者汪志球多次到過六盤水,他說,昔日“大、黑、粗、臟”的六盤水,如今天正變藍、水正變清、城正變美、人正變雅。催生這種變化的“酵母”是沖出經濟洼地、構筑精神高地的信心和決心,是打好經濟發展硬實力基礎的同時,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魄力和毅力。
去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第一次以文化改革發展為主題,制定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行動綱領。今年初,六盤水市委、市政府《關于推動全市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施意見》出臺,這一綱領性文件指出,文化是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城鄉人民群眾的熱切愿望。
在許多人眼中,曾經連“兩院一館”都沒有的六盤水是一片“文化沙漠”。但是,不甘人后的六盤水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覺,率先開始了獨特的“文化之旅”。以著眼未來、放眼文明城市的高度,建造新“三館一院”——市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涼都大劇院。上半年,這四個項目獲批立項,立項當天,其中三個項目即宣布開工。正在建設中的市級體育中心——涼都體育公園總投資約10億元,這座備受關注的中心給予體育以更多的文化元素。文化廳有關領導實地考察后認為,六盤水新“三館一院一中心”起點之高、動作之快、設想之超前堪稱全省之最。
未來眼光同樣體現在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這幾年,六盤水中心城區面積由128平方公里,擴大到293平方公里,大城雛形初現。“僅僅是‘大’還遠遠不夠,六盤水在既立足煤,又跳出煤,既依靠煤,又用好煤上做足了功夫。堅決關停‘五小’、取締‘兩土’,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堅決拒絕帶污的GDP。”市委副書記何冀說。而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涼都森林公園、明湖濕地公園、環城林帶建設、水城河綜合治理一系列“大手筆”工程,使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8平方米,市民滿意度和幸福感大大提升。往日“黑黑”的六盤水,開始變綠、變美,這座典型的移民城市,贏得越來越多市民和外來人士首肯。
外在形象轉變的同時,六盤水更加注重對特色文化的凝煉和保護。深入挖掘不同于其他地區的“三線”文化,歷史悠久的夜郎文化,獨樹一幟的工業文化,打造“名片式”地域文化。為繁榮文化事業,六盤水設“市政府文藝獎”、“市高端平臺文藝創作獎”等常設性文藝獎項,鼓勵文學藝術創作。曾經只為經濟“搭臺唱戲”的文化由“配角”,一躍而為眾人矚目的“主角”。莽莽烏蒙、滾滾盤江開始綻放出不一樣的文化魅力。
“工業文化和三線文化給六盤水文化DNA注入的是開放包容的大氣度,在修復自然生態的同時,修復人文生態,在打造投資創業硬環境的同時,打造消暑文化軟環境,這樣的理念一定會使這座城市的‘煙火’越來越少,認同越來越多。”貴州省社科院旅游文化專家李迎喜認為,在經濟實力增強后,如何具備與之相匹配的文化實力和影響力,已成為城市軟實力建設的最重要課題。
26年前曾到過六盤水的著名作家葉辛說,因煤而立市的“三線文化”讓六盤水有了一個顯著的身份標簽,這個標簽強化了六盤水的資源優勢,忽略了六盤水氣候的唯一性、文化的外遷性和包容性等等。“中國涼都”對此作了很好的補充,涼都品牌豐富了城市內涵。今年,他在故地重游后,給六盤水寫下一首詩:風雨聲里到鐘山,鐘山盤水起霧嵐。酷暑時節半分寒,涼都令人心自安。
“晴賞明湖,閑游荷園。欣望‘白鶴’展翅,又見‘鳳凰’振羽。感此懷,急勉勵:高舉旗幟,共建涼都,同心協力,富民強市。”
這是詩人給六盤水的贊美,這是詞人對六盤水的謳歌。這樣的詞賦只能產生于這樣的時代,這樣的時代才能產生這樣的詩詞。
今年涼都消夏文化節的主題是“開放融合、和諧發展、運動健康、宜居宜業”,以此為引擎,帶動各類群眾活動蓬勃開展:滇黔文藝匯演、川滇黔十市州合作與發展峰會、全省行草書法大賽、觀賞石博覽會、全國甲A籃球對抗賽、全國橋牌邀請賽、“涼都杯”全國業余圍棋賽、高原馬拉松邀請賽、花樣滑翔傘邀請賽、戶外運動大會……在六盤水,“涼都”除了是一個城區的符號,還是美好城市、美好生活的出發點。
文化節期間舉辦的各種活動撬動和帶動的還有很多:市民不僅熱衷于看各類比賽,更陶醉于親身體驗和嘗試,腰鼓秧歌、觀石賞花、揮毫舞劍等休閑文化、廣場文化熱浪一浪高過一浪,全民體育、全民文藝、全民文化,讓工業城市六盤水煥發出新的活力。
文化“品牌化”和品牌“文化化”,亦讓這座昔日標注為“資源型”的城市,向綜合實力型城市邁出了堅實一步,這是六盤水從“江南煤都”轉身為“中國涼都”的一個良好開端和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