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佛勝在展示一份歷經126年的族譜。這份族譜長約140厘米、寬約60厘米,金字塔線型結構的族譜脈絡清晰可見,詳實記載了自1886年以來居住于正果鎮姚姓家族25世所有成員的名字。
一份殘缺的族譜,讓八旬老人姚佛勝奔波近40年只為續修族譜。
在增城正果鎮到蔚村,姚佛勝可謂德高望重,村民們對其執著續修族譜一事感慨不已。“族譜是認祖歸宗的憑證,令家族情義延續后世。”姚佛勝珍藏的三卷族譜,承載的除了一串串名字,更蘊藏著不少故事。
“那三卷族譜,是解放初期在村內的地主家里發現的。”姚佛勝談起原始族譜的來歷,如數家珍:“當年發現它時,我只有16歲。不知為何,我覺得與這幾本族譜很有緣,擔心它被弄壞,決定好好保管它。”
姚佛勝介紹,原始族譜中記載了自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以來居住于正果鎮姚姓家族25世所有成員的名字。“往后的子孫就沒記錄在上面了,F在,姚氏族人已經繁衍到35世了。”令姚佛勝心痛的是,上世紀70年代,其中一卷族譜被第五房子孫拿去燒毀,造成該房共400多名子孫的族譜全部喪失。“那個年代 ,忙于生計,也沒時間精力去續修。”姚佛勝說,直到40多歲,家里經濟有所改善,他又踏上了續修族譜之路。
剛開始時,姚佛勝僅是扎進書堆查看村史,或者跟村里的老人了解祖輩的故事。村里資料掌握后,他就自掏腰包跑到已遷出村外的族人家里了解家族史,汕頭、番禺、東莞……幾乎跑遍了整個廣東。
談到在接續族譜遇到的困難,姚佛勝眉頭深鎖地說道:“最大的困難就是,我知道有族人居住在外地,但是卻苦于沒有渠道聯系上他們,因為其中一部分族人在本村已經沒有親戚了。”
到了60多歲以后,姚佛勝每年都會重新整理記錄一次族譜,“因為每年都有很多小孩出生,若不及時更新族譜就會亂套。”
姚佛勝擔憂自己去世后,沒人愿意繼續去完善這份讓他滴灌心血的族譜。“雖然家人都很支持我續修族譜,但子女們對此活大多不感興趣,而村內年輕一輩也沒人愿意接手。” ( 鄧勃/攝 江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