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的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國發2號文件”),切實推動西秀經濟快速發展,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人民政府與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戰略合作簽約儀式于國慶節前在美麗的西部之秀—安順市隆重舉行,合作雙方將傾力打造“內陸開放創新經濟先行試驗區”。
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曹文煉與西秀區人民政府區長胡強代表雙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西秀區地處黔中腹地,是貴州省安順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1988年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親自倡導建立的“深化改革,促進多種經濟成分共生繁榮,加快發展”改革試驗區的發源地,是國發2號、黔黨發15號文件提出重點打造的黔中經濟區和貴安新區的重要區域。西秀區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旅游資源富集,是國家西電東送的重要能源基地,素有“蠟染之鄉”、“地戲之鄉”、“屯堡文化之鄉”等美譽。
近年來,中共西秀區委、區人民政府緊緊圍繞建設“實力西秀、宜居西秀、開放西秀、平安西秀、文明西秀”的目標,以推進“三化”同步為主要抓手,促進了經濟社會實現加快發展。2012年,國發2號、黔黨發15號文件的相繼出臺,更是為西秀區的提速跨越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共西秀區委、區人民政府深刻認識到,要在重大機遇面前始終保持強勁的發展動力,不斷實現增比進位,不僅要靠干部群眾團結一心、奮力拼搏,更要“跳出西秀看西秀”,充分借助“外腦”的力量,從更深的層面和更高的角度去把握和運用好國發2號、黔黨發15號文件,找準西秀的戰略定位,從政策中尋求發展機遇,努力借力起航,實現后發趕超。
戰略合作協議簽約現場
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是國家對外交流的窗口,是國家發展改革的智囊,中心專家學者云集,知識、信息、人才資源豐富,能夠與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構建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有利于西秀進一步深入把握國家大政方針政策,有利于西秀進一步明確未來戰略發展定位,有利于西秀搭建國際資源平臺,借助外部資源推動經濟社會實現跨越發展。
經過前期的多次磋商,以打造“內陸開放創新經濟先行試驗區”為合作主旨,西秀區人民政府與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正式付諸實際。簽約儀式上,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曹文煉與西秀區人民政府區長胡強分別代表簽約雙方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協議簽署之后,西秀區人民政府將與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就產業園區、旅游業、文化產業、資源采掘業、加工制造業、農業等領域的規劃發展進行深入交流合作,并將合作形式從規劃向項目、資金、技術等實體領域拓展,確保合作結出豐碩成果。
中共西秀區委副書記、區人民政府區長胡強接受媒體采訪
據悉,此次簽約為貴州各縣(市、區)與國家部委開展戰略合作第一家,相關各方均給予了廣泛關注。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曹文煉、副主任徐寶泉、國際合作總監霍恩全,貴州省發改委副主任張杰、巡視員盧達昌,中共安順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務副市長張應偉,中共安順市委常委、西秀區委書記羅建強,安順市發改委主任徐德祥,中共西秀區委副書記、區人民政府區長胡強等省、市、區領導出席簽約儀式。西秀區各鄉(鎮)、辦事處,區直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簽約儀式。(中國網吳仕鵬)
附注:西秀區區情簡介
西秀區來源于“西部之秀”的簡稱,地處黔中腹地,是貴州省安順市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全區面積1710平方公里,轄7個鄉、8個鎮、6個辦事處,總人口76萬人。是一個多民族聚集地區,轄內除漢族外,居住著苗族、布依族、回族、仡佬族等31個少數民族。
區域交通發達。以西秀區為中心城區,連接省會貴陽與周邊縣區,已初步形成鐵路、航空、公路協調發展的立體交通運輸網絡,成為貴州省重要的交通樞紐。
氣候溫和宜人。西秀區境內平均海拔高度1300米,高負氧,低輻射, 年平均氣溫14℃。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是夏季最好的避暑勝地。
自然風光絢麗。西秀區是世界喀斯特風光旅游優選區之一,周邊環繞四大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區自然風光迷人,旅游交通便捷,旅游產品獨特,是貴州西部旅游中心和中國六大黃金旅游熱線之一,被譽為“西部旅游線上的明珠”。
人文景觀別致。西秀區擁有獨一無二的世界文化瑰寶云峰屯堡文化,國家級九龍山森林公園以及王若飛故居、安順文廟等人文景觀,素有“蠟染之鄉”、“地戲之鄉”、“屯堡文化之鄉”等美譽。
自然資源豐富。西秀區境內蘊藏有豐富的煤、鐵、硫磺、大理石、方解石、冰洲石、硅石、鉛土、高鈣石灰石、金、銀、銅等礦產資源,其中,高發熱量的優質無煙煤是境內的主要礦產,全區煤炭地質儲量約3.6億噸,是貴州重點產煤縣(區)之一,是國家西電東送的重要能源基地。同時,境內立體氣候明顯,土壤種類多樣,是貴州省藥材、優質大米、油菜、茶葉、生姜、油桐、烤煙、蔬菜、水果、地方名畜良禽等大宗農畜產品主要生產地和各類中草藥材的生產及加工基地。
發展環境良好。現有主導產業有以旅游為龍頭的服務業、精細化工、生物制藥、煤炭開采及深加工、機械制造、金屬冶煉、綠色食品、材料工業等。西秀經濟開發區的建立,園區水、電、路和標準廠房等基礎設施的日臻完善,以軍工、藥業、食品加工為主的科技、環保型企業相繼入駐投產,已成為各方創業者投資的沃土。
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實現GDP118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1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18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41億元,全年接待游客37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51.5億元。2012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是:GDP增長27%,達到13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0%以上,達到129億元;財政總收入增長30%,達到22.6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增長135%,達到100億元;旅游總收入增長30%以上,達到67億元。
2012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總體思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國發2號、黔黨發15號文件精神,以“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為主線,以“抓機遇、提速度、上臺階”為總要求,堅持“做大城市、做強產業、夯實基礎、加快跨越”的發展思路,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以固定資產投資為支撐,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工作作風轉變為保障,更加注重實體經濟發展質量,進一步挖掘潛力,強化服務,提速發展,努力實現綜合實力的大幅提升和在全省的前移進位。
2012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7%(不扣價),達到136億元。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35%和2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0%,達到35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0%以上,達到129億元;財政總收入增長30%,達到22.8億元;一般預算收入增長30%,達到9.38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增長135%以上,達到100億元;旅游總收入增長30%以上,達到6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2‰以內;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完成上級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2012年1至8月主要指標完成情況: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1.25億元(二季度數據),同比增長15.2%(不扣價);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4.4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1.34億元,同比增長2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0.18億元,占年計劃的69.9%,同比增長5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48億元,同比增長16.7%;財政總收入15億元,同比增長25.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63億元,同比增長30.2%;基金預算收入3.47億元,同比增長40.3%;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9442元(二季度數據),同比增長15.7%;農民人均期內現金收入2731元(二季度數據),同比增長18.1%;招商引資到位資金78.99億元,同比增長210%;旅游總收入113.58億元,同比增長171.7%;接待總人數521.55萬人次,同比增長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