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動的母親
“那個‘事業單位’怎么也比小攤大吧。”
22歲的李勝峰選擇競聘環衛工人,是因為母親的一番勸說。46歲的母親在集市賣衣服,小攤只有“雙手張開”那么寬,母親很激動:“那個‘事業單位’怎么也比小攤大吧。”
今年剛從大慶職業學院畢業的他最初并不愿報名。
1990年,李勝峰出生在一座老工業城市,母親是一家大型服裝廠的職工,父親則與爺爺同在一家80年代曾輝煌一時的機械維修廠工作。
然而1990年代末,中央提出三年搞活國有企業,下崗的風波隨之刮到了父母所在的城市。
李勝峰還記得小時候,父親總會自豪地對他說:“我們一家都是國家的工人。”他沒想到一夜之間,全家人手里的“鐵飯碗”輕易就被人奪走了。
無奈下,母親只能擺攤賣衣服,父親則借錢買了一輛小貨車,在城里跑運輸。如今,李勝峰一家五口人仍居住在一套40平米的二居室里。
突變的家境,以及伴隨而來的拮據生活,讓李勝峰從小對“編制”、“鐵飯碗”抱有懷疑及埋怨。母親的一番勸說卻讓他沒法反駁:“任何單位都能黃,國家還能黃了?況且環衛這種單位國家也不太可能舍棄吧?”
擺攤賣衣服的母親常會碰到淡季,有時一個月賣不出10件衣服。母親反復地對兒子呢喃:“還是應該相信國家。”
李勝峰認同了母親的說法。這也源于他自己對社會的觀察:畢業后,他先后做過機械維修、超市理貨員與鋼材管理員,最長一份工也只做了1個月。
而他有個同齡的好朋友,父母在一家國有卷煙廠工作,朋友也被安排進了這個單位,如今每月輕輕松松六七千工資。
“有錢的進卷煙廠,沒錢的干清潔工。”李勝峰最后報了名,“但終歸還算是國家的人,給國家打工。”
李勝峰沒有想到的是,即使是環衛工人的崗位,也會吸引如此多的競爭者。
26歲的張蘭迪想要放棄在哈爾濱一家暖氣公司的白領工作,因為“沒有保障,也無法養老”。
開公交車的梁志偉每個月能掙5000元,他還是覺得沒有養老保險的工作“太危險,不劃算,都是硬著頭皮干”。
“養老”、“保障”幾乎是報名者都會談到的問題。李勝峰也一樣,他的父親快50歲了,和他每天在城里奔波的小貨車也快報廢了,剎車常會失靈。疲憊的父親總對他說:“你還年輕,但要為以后打算了。”
李勝峰確實也在做打算:城管局規定,3年考核優秀,可以轉為管理崗位。“我愿意等,等前面的人都老了,我就能往上爬了。”
(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