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坳苗寨,地處雷公山半山腰,隸屬西江鎮坐南向北,海拔1050米。村寨點狀聚落。2006年有鄉村公路從本鎮南堯苗寨進入鄰寨烏堯村到達該寨。現在出去雷山縣城、西江、凱里都十分方便。房屋為小青瓦蓋頂的木質吊腳樓,多數民居依山而建,部分樓群呈鱗次櫛比狀,從遠處觀看,十分壯觀。村頭寨腳有層層梯田,田野外圍被常綠的青山圍繞著。桃、李、梨等果樹和翠竹,遍及房前屋后、路旁、溪邊。寨中還有高大的護寨樹。樹林、田園和房屋組成一幅美麗的天然風景畫。
該寨共有8個村民組,125戶,518人。該寨雖地處半山腰,但有田333畝。該寨和鄰近苗寨于明朝以前已從雷公山中開渠引來一股可安碾房的溪水,灌溉層層梯田。寨中有一口特別涼爽可口甘甜的清泉水,過往行人飲用后贊不絕口。
該寨全為楊姓,均系苗族。據老人傳說,該寨苗民來自四方八寨。最早來建寨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寨民勤勞儉樸、淳樸厚道、好客愛友、力主平等、與人為善,但一旦被人騙侮時也不畏強暴,勇于抗爭。在清代雍正朝廷以前,包括小龍坳苗寨在內的雷公山地區的苗民,從長江中下游流域輾轉遷徙到這里安居,多居住在深山老林中,封建王朝鞭長莫及,得以休養生息。以后,時任貴州巡撫的張廣泗派兵剿殺黔東南的苗民,清兵也在雷山境內屠殺苗民。到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由于清朝貪官污吏的加倍欺壓和剝削,弄得苗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引發了張秀眉、楊大六率領以苗民為主體有兄弟民族參加的反清抗暴的農民起義。小龍坳苗寨的苗民也積極參加了這次起義。涌現了楊洞保、楊膠洛、楊送保三位著名戰將,一直帶著部分義軍跟隨張秀眉、楊大六南征北戰,馳騁在黔、湘的大片地域。1872年起義軍失敗后,這三位戰將也不知死活在何方。
該寨主要的苗族節日有:陰歷二月的牛角坡爬坡節、敬橋節、陰歷六月中旬的吃新節和陰歷十月上中旬的過苗年,還有按十二地支歷法每隔12年一屆的鼓藏節。該寨苗民熱情好客,能歌善舞。至今廣泛傳唱的有苗族古歌、飛歌、酒歌、情歌、嘎百福、賈理、喪葬歌等。傳跳的有蘆笙舞、銅鼓舞、板凳舞等。在每一代人中都涌現出一批出類拔萃的著名歌手。民國初年有一位名叫仰別揚的女性,能觸景生情,開口就是歌。是遠近聞名的著名苗歌手。
苗族人民由于歷史的原因,無本族通用的文字,因而都只能把本族的歷史除了銘記在代代口傳心授的口頭文學和傳統節日、居民建筑、衣食住行習俗以外,也存放在服飾的挑花刺繡圖案中,被人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這里就有許多好繡手。年僅30歲的趙世英就是其中的代表。
小龍坳深藏著苗族異彩紛呈的原生態文化,它們承載著苗族的歷史和人生觀、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