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品種繁多令人眼花繚亂
在采訪中,記者還發現,同一種類型的藥品品種之繁多,令人眼花繚亂。在和燕路的一家藥店,記者粗略數了一下,消炎藥多達20余種,感冒藥多達30余種。除價格不同、廠家不同、包裝不同外,一般人無法分辨其他不同之處。
在另一家大藥房,記者以扁桃體發炎為由購買消炎藥。一名女導購隨即在藥架最上層給記者拿了一款價格為36元、規格為0.1g×10片的“頭孢克圬分散片”。當記者表示太貴時,這名導購又拿了一款價格為29元、規格同樣為0.1g×10粒的“頭孢克圬膠囊”。
然而,記者在藥架的第二層發現了一款價格為22元、規格為0.1g×10片的“頭孢克圬分散片”,這款與標價36元的那一款藥的生產廠家、規格、服用量都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外包裝顏色不同。“我也不知道這兩款有什么區別,廠家就是這么定價的。”導購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記者還發現,同一款藥品,在不同的藥店售價不同。以四季感冒片為例,一家藥店售價為每盒19元,而另一家大藥房售價則為每盒14元。
三方需求促成藥品擺放規則
記者通過走訪發現,之所以會出現“高貴低賤”的藥品擺放怪象,實乃三方需求的共同結果。
一家藥店的負責人王某向記者透露,藥店的主要利潤來自高價藥品,低價藥品基本不賺什么錢。“舉個例子吧,一盒30元的感冒藥,我可以賺3元錢,而一盒3元的感冒藥,你說我最多能賺多少錢?”這名負責人說。
這名負責人介紹,店里的藥品銷售人員的工資是由底薪加提成構成的,自然貴的藥提成高,便宜的藥提成低。
這一點在一家大藥房的張姓導購那里得到了證實,“我一個月工資大約3000元左右,底薪只有1000多元。貴的藥提成高,所以在推銷的時候自然推銷貴的了”。
“其實,凡是來買藥的顧客,他們往往愿意買貴的,主要是圖個放心。買便宜的怕效果不好啊。”上述藥店負責人說。
“生病了肯定希望快點兒好,那自然貴的藥效果好了。難道便宜的藥效果會比貴的好啊,呵呵。”一名在藥房買藥的大媽告訴記者,“反正可以刷醫保卡。”
就這樣,藥店希望盡可能多的賺取利潤,藥品推銷員希望能盡可能多的賺取提成,買藥的人希望買貴的藥能盡可能快的讓病好起來,三方的不同需求促成了藥店藥品擺放“高貴低賤”怪象的產生。